关于环境应急管理责任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关于环境应急管理责任的探讨

李妍璇

深圳市宝安区环境保护和水务局深圳宝安518101

摘要:如今,大气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人类将如何生存?对此,我国出台了关于环境应急管理责任制度,明确规定环境应急管理中的各主体责任。同时也是环境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应对突发环境问题的主要方法。但是,根据现阶段环境应急责任管理体系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环境应急管理;责任体制;研究分析

环境应急管理责任体制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应急管理法律制度,对不同单位、部门应急管理责任进行了明确说明。特别提出地方政府与单位的管理职责,并且体现在实际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应对、应急启动、处理过程。政府与媒体、人们积极主动参与并发挥不同作用。鉴于此,理清并落实环境应急管理职责成为健全环境应急管理职责体系的前提。

一、关于环境应急管理责任分化

(一)基层政府管理职责

新常态发展下,环境应急管理责任中我国各地区建立了应急办,同时构建了全面的信息调度途径,构成综合协调能力。不过,受一些因素影响,各单位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依然无法分清责任内容,进而出现责任推脱。基于这一条件下,政府的环境应急处理水平有待提升。

发达国家对于环境应急管理责任提出:在紧急环境下政府不受任何流程、因素影响,具有执行特殊的应急权利。这样一来,避免结果事态加剧、降低损失,确保人们生命健康。由此可见,应急条件下,政府应发挥应急启动、舆论指导、数据透明的作用。这也是其他部分不可取缔的。

(二)政府各部门监督管理责任

基于政府指导下,各部门应自身责任划分投入到突发环境问题的应对与预防工作内。各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制定限期达标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县级以上政府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组织制定预警方案;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政府立即组织评估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和损失,并及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三)企业主体责任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环境应急管理中,企业作为主要责任主体,应在事故全过程肩负其主体责任;立即通知周边企业群众扩散外,还要把事故向管理部门报告。基于常态下,企业应做好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析、完善突发环境事故风险控制方法、注重环境安全检查、加强演练。在事故处理上,企业应制定解决方法并快速扩散至居民、接受调查询问;如果由于企业导致事故的发生应承担相应责任。

(四)市场服务和指导职责

环保单位不仅是环境保护着也是管理者,特别是在环境应急管理中。企业在风险检查、管理、评估方面缺少了解,技术服务也不够完善使得技术单位服务和指导无法有效作用。环保单位就应主动肩负其制度落实与技术的多种身份作用,并且在较短时间中无法脱离。

(五)人民群众监管职责

伴随着社会多样化的发展啊与新媒体多元化发展,媒体行业得到了重视并主动参与到环境事故监督管理与处理中,受到了较大关注。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利在事故全过程中进行应急管理。其中,群策群力、数据透明成为完善环境应急管理的主体途径。但是,这一体系发展处于发展阶段,不够成熟,人们的参与性有待提升。

二、环境应急管理责任启示

想要科学有效的应对风险,做好风险评估,国外一些国家投入于风险管理中并总结出4条规律:第一,打破传统理念,加强风险应对能力、秉承抓大放小原则,确保二者稳定。第二,完善体制制度,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同时,设定常规状态下运营体制。第三,规范操作,做好风险定位展开科学化管理。第四,坚持可持续理念,加强风险认知,立足于风险管理的政府改革。

(一)加强政府在应急环境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强化各地区政府在环境应急管理的协调与资源保护功能。首先,根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单位与管理部门,基于省级层面设定专用资金主要应用在重大突发环境问题的整体协调。县级以上政府设置突发环境事故处理单项资金,同时列入环保单位中的财务预算。其次,注重政府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的资金协调、物资分配、应急处理方法功能发挥。保证突发环境问题的应对处理措施得到落实,人力、物力充裕,救援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达到现场。

(二)做好环保单位职责定位

分析各类突发环境的原因,确定环保单位与其他职能部门在突发环境问题中的风险控制与处理责任地位。笔者建议:突发环境问题可以划分成次生类与原生;类。其中,次生类环境问题环保单位主要发挥监控与处理技术引导功能,帮助处理环境事故。具体事故处理责任主体为对应主管单位负责。例如:海上交通事故的次生环境污染问题,海事主管单位是主要协调控制的应对。而原生态突发事故则是由企业污染排放导致的,环保单位要立即响应应急方案、监察并进行责任主体划分等管理。如果有需求,可以上报至政府帮助解决协调。

(三)企业肩负环境应急管理主要职责

根据相关法律制度规定,企业落实环境应急管理主要职责。首先,加强成本处罚,由于企业主体原因导致重大环境污染则进行停产检查,违反企业环境安全的企业不可重新生产。其次,实行以奖代补方式,提倡终端环境风险企业做好预防工作,提升事前预防水平。

(四)构建环境应急管理制度

在突发事件应对法条件下,制定环境污染问题责任追究、企业风险防控等制度体制。并且,推动研发配套的环境应急管理技术标准体制,例如:企业环境应对能力标准、注重数据信息的透明化,为环保单位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此外,也要推动信息公开体制,提倡企业环境风险透明化、应急预案透明等体制,倡导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到监督管理中。

强调专家体制和单元模块行政管理,全面做好风险控制;强调技术提升与行政管理。应明确安全评估、环境评估内技术审核和行政审核的关系。通过子系统让安全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估的行政审核权利,综合技术审核。此外,构建环境风险咨询部门与服务体系,提倡技术机构深入到企业环境应急管理中,确保无环境隐患。注重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提升,提升风险控制认知。

结语

综合分析,做好环境应急管理责任需要各单位、部门、机构的共同努力,积极参与,做好责任主体定位与应急管理方案制定。县级政府做好本区域突发环境问题的管理、地方政府主动参与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环境应急管理体制的落实,作用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李程,王惠中.浅析环保部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责任及策略——以江苏省环境应急管理为例[J].环境保护,2015(01).

[2]陶鹏.中国应急管理纵向府际关系:转型、挑战及因应[J].南京社会科学,2015(09).

[3]解玉宾,张小兵,李伟,刘军.区县级产业集聚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思考[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07).

[4]李丹.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立法问题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