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率及指征的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剖宫产率及指征的变化

张秀华

张秀华(内蒙古满洲里市第一医院内蒙古满州里021400)

【中图分类号】R7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6-0108-02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原因,制定相应控制对策。方法收集剖宫产病例共1680例,对剖宫产病历资料按时间段分为两组A组(2003年~2007年)和B组(2008年~2012年)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对两组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进行比较。结果A组病例平均剖宫产率为45.2%,而B组病例平均剖宫产率为6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剖宫产指征中难产一直居于首位,B组中社会因素上升到第1位。结论剖宫产指征已超出医学指征范围,孕产妇及医生的主观因素影响分娩方式的选择。要加强孕妇产期相关知识宣教工作,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从而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

【关键词】剖宫产剖宫产率指征

剖宫产是解决难产和抢救母婴生命的重要手段,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剖宫产技术和麻醉技术的提高,使剖宫产的安全性大幅度增加,改变了人们对剖宫产的恐惧感。已有研究提示剖宫产率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但盲目扩大手术指征对母婴极为不利,不但不能降低围产儿病死率反而会使其增加[1]。现就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3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剖宫产病例共1680例,按五年为一组,分为A组和B组。A组剖宫产800例,年龄17~41岁,平均25.5岁,孕周33~42周;B组剖宫产880例,年龄18~42岁,平均26.2岁,孕周32~42周。两组产次、孕周、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本资料中各年度剖宫产率及主要指征的变化。每5年为一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剖宫产指征主要包括:头位难产(包括骨盆狭窄、头盆不称、巨大儿等)、胎儿因素(包括胎儿窘迫、羊水过少等)、妊娠合并症(包括心脏病、肝炎等)、臀位、瘢痕子宫、社会因素(包括高龄初产妇、脐带绕颈、珍贵儿等无明显医学指征,孕妇和家属要求的剖宫产)、其他(包括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前置胎盘、性病等)。本资料统计剖宫产指征的第一指征为准。

1.3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x2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a=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剖宫产率的比较A组800例,平均剖宫产率为45.2%;而B组880例,平均剖宫产率为6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剖宫产指征构成变化A组剖宫产指征中难产一直居于首位,其次为胎儿因素、臀位、妊娠合并症、社会因素、瘢痕子宫等;B组中社会因素上升到第1位,其次为难产、胎儿因素、臀位、妊娠合并症、瘢痕子宫。见表1。

3讨论

3.1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分析剖宫产率的升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①麻醉手术技术、术后镇痛、输血和抗感染水平都有一定的进步,使剖宫产的安全性明显提高,避免了复杂阴道助产给母婴带来的损伤,使剖宫产指征范围扩大;②对医疗纠纷诉讼的顾虑使手术指征普遍放宽,医生也为避免承担阴道分娩的风险和医疗纠纷,只要患者选择剖宫产,为防止试产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再手术造成产妇不满,也造成了剖官产率的升高;③社会因素也能明显增加剖宫产率,如家属不愿胎儿有丝毫风险,也不愿孕妇忍受分娩痛苦[2]。

3.2剖宫产指征变化的分析表1结果显示剖宫产指征中变化最明显的是社会因素,由从A组第5位升为B组第1位,比例由8.4%升为24.1%,这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尤其是医疗纠纷的不断出现,剖宫产技术的提高,不仅产妇认为剖宫产最安全,医生也把剖宫产当作降低医疗纠纷的有效措施。只要产妇提出剖宫产,无论是否有指征均遵从产妇及家属意愿,予以手术。当前剖宫产手术指征已远远超过单纯医学指征的范围,社会因素影响着分娩方式的合理选择,因此,降低剖宫产率,特别是降低以社会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比例势在必行。

3.3对策阴道分娩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应提倡在保证母婴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经阴道分娩。因此要加强孕妇产期相关知识宣教工作,严格掌握指征范围:①对于胎儿窘迫诊断,医生应对母儿情况深入了解,避免假阳性;②对于相对头盆不称诊断,在于临产的标准掌握要严,不能盲目认为是潜伏期延长,宫缩乏力时对孕妇过度疲劳、失水、酸碱平衡失调,要给予很好的纠正,催产素应用要达到有效宫缩,试产时间要足;③积极开展无痛分娩,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增加孕妇和家属对分娩过程的理解和配合,降低社会因素。

综上所述,剖宫产率升高原因众多,剖宫产指征已超出医学指征范围,孕产妇及医生的主观因素影响分娩方式的选择。因此,要加强孕妇产期相关知识宣教工作,严格掌握指征范围,从而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

参考文献

[1]郑佳玉,曲灵菊,刘北兰.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与新生儿窒息及围产儿死亡率的关系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7,15(4):77.

[2]妇产科学.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