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泳功夫兴味长——浅谈语文学习中的感受和体验

/ 2

涵泳功夫兴味长——浅谈语文学习中的感受和体验

宋方芝

涵泳功夫兴味长——浅谈语文学习中的感受和体验

宋方芝

(四川省广汉市职业中专学校618300)

内容提要: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正逐步深化,语文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亲历,重视学生的主动感受和体验。这是语文学习追求的境界,能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创造意识,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核。

关键词:自主亲历感悟体验自主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正逐步深化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要学好语文,学生对作品的切身感受和体验,是十分重要的:诵读涵泳,感悟熏陶,强调学生的自主亲历,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所谓自主亲历,是指学习主体在语文学习中有充分的时间,并主动地用自己的方法来体味和掌握文本学习内容,在语文认知活动中强化情意活动,在亲身感受和体悟中促进身心和谐发展,而不是传统的对作品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条分缕析。实践表明,主体的自主亲历——感受和体念是语文学习中一种自主性、创造性的方式。

一、主动的感受和体验是语文学习追求的境界。

古人读书讲究“美读”,“批文入境”,得其意而忘其形,都突出了读书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正所谓“涵泳功夫兴味长”,在体念中感悟作品的意义,解读作者的情感。。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情感淡漠,导致了语文教学的低效运作。针对这种现实状况,语文新大纲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强调“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带着想象吟哦“落霞与孤鹜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可感受到大自然之纯美;品味《胡同文化》,则是感受到文化底蕴之深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也体现一种心灵的感悟和体念,山水本无情,全在登山观水者的自我感受。没有亲身揣摩、体味,就很难触发生活的感悟和心灵的交流。读书也一样,只有达成读者与作品、作者三者的充分交流,才会有情感激荡和心灵顿悟。

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感受和体验,是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特点的活动,是主体认知情感、审美情趣的生动展现,充分调动这些活动因子,体现了现代语文教学的民主思想和生命意识。学生自主亲历,是由语文学习的本质特点决定的,长期以来我们漠视这个问题,把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变成了应试教育的机械运作,扼杀了个性情感活动。现在,在“以人为本”教育思想逐步得到落实的时候,有必要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实现语文学习的人文回归。

二、主动的感受和体验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落实主体亲历性是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的需要,是我们的教育在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后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实际教学中,理论上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也热热闹闹,但并不等于中就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叶圣陶先生说:“单为应付教师的练习功课,而与自己的意思情感是没有关涉的。到这样觉得的时候,这人身上便已负着人生的缺陷,缺陷的深度比哑巴不能开口还要利害。”因此,只有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真正实现和强化,才能真正把学生的主体性由课堂表面深化到学生内部身心活动中去,实现教学境界由教师的他控、他律向学生的自控、自主的提升。

时代在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目前以发展人的主体性为价值目标的语文教学正以它的自主性、创造性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成了衡量语文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准,而学生自主亲历则是主体性能否充分实现的本质标志,它透过形形色色的语文活动显露出来,透过层层叠叠的语文认知实践折射出来,体现了作为一个人的人格尊严与心灵自由。

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和体念,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方式。传统的语文学习仅仅被看作是单一的知识灌输的阵地。新大纲新教材制订了新课标,强调学生应该积极投入,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在体味涵泳中领悟文章的旨趣,在情境陶冶中引发对真善美的追求,呼唤生命精神和灵魂,求其“道”而摒弃“术”,以追求感悟来抵抗“技术化”,让人的崇高生命精神、庄严情感充沛地张扬起来,从而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个性鲜明、人格健康、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要达成这一目标,要求学习主体的心理过程必须是完整的,对作品的认知、情感体验甚至意志调控都不能有明显的缺漏,这样才能保证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有一个有序的学习过程,确保主体的尊重感与应有权力,有自我实现的成功感和愉悦感,确立自我探索、开拓进取的自信心。这里,要把语文学习环节的顺畅与个性心理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强化个体的自主发展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认知、自主感悟和自主调控的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的感受和体念的实现营造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创设一种愉悦的环境氛围,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激活主体意识;创设一种宽松的活动氛围,形成自我参与、自我展示的欲望,实现民主管理;创设一种和谐的心理氛围,注重语文学习的移情与陶冶功能,追求个性自我完善。重视了课堂上的民主交流与理性培养,才能使每位学生的个性潜能得以充分的展示。只有这样,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课堂活动,体现出他们的独立性、责任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其身心各因素的平衡与协调发展,铸就健康人格。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亲历性是生命教育的基点。传统的语文教学忽略学生合理的生理心理需求,忽略师生课堂活动的互动,所以,新课标提倡主体教育,强调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一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生命个体的生动展现,绽放着生命情感的绚丽花朵。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只有亲身经历和体验,不断丰富情感生活,内化心灵,才能使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语文学习的亲历性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基点。当代教育专家曾指出“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强调的不正是学生的感悟和体念吗?

三、主动的感受和体验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唤醒生命意识,构建人文精神内核。语文学习应该不断提升学生主体亲历的地位,真正体现主体的自主、平等意识和民主、合作意识,发挥个性特长。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学生看作是客体,只重输入,忽视输出,学生个性潜能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满堂灌,全程练,这必然削弱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现在,我们的教育逐步跨入了“以人为本”的崭新发展时期,语文教学已从仅仅关注知识、技能的、重“语”轻“人”、重“术”轻“道”的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语文读写中引导学生关怀家庭、亲人,关注社会、人类、自然、宇宙,重视生命教育,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面对一个个生命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是各不相同,认知与情感也会千差万别,生命个体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教育者所要做的,惟有尊重与期待,唤醒生命意识,一个个生命个体的差异发展、自主发展,充分体现人格智慧的多元化,在千差万别中让每个生命得到完善,从根本上实现教学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在创造性活动中铸造主体人文精神。

学会自主探索,发展生命个性。过去的课堂教学常常是教师唱主角,教师指指点点,名曰“点拨”、“点化”,实则牵住学生的牛鼻子。因此,必须彻底摒弃这种扼杀个性、创造性的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个性特长,通过学习主体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探索活动,强化他们的感悟和体念,突出学生语文学习自主选择与自主发展的过程,把语文学习看作是一种学生主体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这是生命教育的需要,应该成为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指标。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要发展人的个性。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是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只有有个性的人,才能发展成有创造性的人。”那种把人生命的丰富性简单化、公式化的做法,只能造成精神和人格的缺失。

感悟生命活力,激发创造意识。教育是一项灵魂工程,语文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的问题系统、训练系统和情意系统,创设种种情境与契机,鼓励学生探索、实践,寻找作者、作品情感与自我心灵碰幢的契合点,将生活与生命融进课堂,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丰富精神生活,感悟生命活力,寻求对自然、社会的共鸣,在主体亲历中大胆追求真、善、美,使语文活动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主动发展的热切欲望,激发创造意识,形成创造能力,迸发出创造火花,点燃生命的熊熊火炬。

凸现语文学习的主体亲历性,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体念,实现语文学习的人文回归,应该成为现代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简介:宋方芝,女,1965年11月生,中学一级教师,语文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