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报告中存在的不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环评报告中存在的不足

张昶

扬州大学水能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摘要:环评报告是对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评价,对项目建设中的规划设计、施工过程、建成运行的各个过程对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并评价该工程建成运行后的环境效益和风险。目前环评报告中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本论文以河海大学韩龙喜的《山东省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南四湖片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为例,探讨该环评报告中的不足之处,并对如何改进提出相关的建议。

1.绪论

环评报告是对未来建设的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并评价项目建成后的环境效益和风险,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1]。根据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状况的勘察,对项目需要的原材料以及项目建成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调查,揭示项目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并提出预防和解决的方案,估算项目的效益。环评报告对项目的建设非常重要,项目建设前要将环评报告完成,通过环保部门审批后项目才能建设,并且竣工后,还需要环保部门进行竣工验收。

环评报告是对一个项目总体的预测和评价,对工程的规划选址、施工建设、运行维护和环保措施的设计都具有指导意义,为项目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布局的合理性,确定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和规模。但是目前的环评报告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重点不突出、环保措施设计可执行性不高等,有些政府部门对环评报告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使环评报告对政府的决策缺乏影响[2]。本文以河海大学韩龙喜的《山东省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南四湖片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为例,研究报告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2.环评报告中的不足

该环评报告总体来说内容详细,分析全面,专业性强,对工程的设计规划、影响评价、建设过程、效益估算、风险调控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析,该报告按照环境影响评价的顺序,把从审批到建设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做了详细的规划,并全面地考虑了其中所有的因素,从总体到部分对各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分析。总体来说该报告对工程的设计施工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也对工程建设的环境影响作了全面的评价,但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2.1重点内容不突出

报告评价的重点内容不突出。该报告虽然对工程的方方面面都做了专业的预测分析,但在哪些条件对工程有较大影响以及工程建成后对周围环境的主要影响等方面没有突出重点。报告中只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顺序和从总体到部分对各个因素进行了评价,并未指出哪些因素对工程的影响较重要,也不知道工程建成后哪些影响对环境、居民生活影响最大。如第五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在对水环境、声环境等每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后,应该总结一下几点比较重要的影响,对每个影响尽可能定量分析,这样能够让人直观地了解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

2.2环保措施可执行性较低

报告给出的措施不具体,可执行性较低。在环境的保护措施中,并未给出具体的可执行的措施,仅说明了环境保护需要遵循的原则。施工过程中的责任不明确,在施工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的指标也未给出,如粉尘排放标准,没有给出明确的限度,给公众参与施工的监督造成一些不便;监测的方法与标准也没有细说,在监管时不知道标准的公众难以确定其是否违规。在投资估算和经济损益分析中,计算的方法和各部分的支出情况不够详细,仅在最后给出一个表格表明各部分的支出总额。环境损益分析中对工程效益的分析明显多于工程造成的损失的分析,经济损失的描述也比较概括,没有详细的分析。

2.3项目负面影响评价不足

在评价工程的风险和负面效应时,报告写的不够具体,避重就轻,尤其在地方保护注意较盛行的地方,往往为了经济利益放弃生态利益[3]。在工程施工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污染和事故介绍不充分,对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都没有详细规划,仅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简单描述可能的负面效应,没有给出客观公正的风险评估。在风险评估前没有给一些可能出现的危险提供一系列预防的措施,没有给出发生事故的处理措施。某些风险分析描述过少,不详细,如底泥处置不当引起二次污染的风险分析,河道构筑物洪水期损坏风险分析等。应急救援措施等都是泛泛而谈,只表达了应急和救援的基本原则,没有具体的应急步骤和事后的处理方式。弱化可能存在的风险能够给工程的审批带来好处,但会给环境和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

2.4公众参与较少

公众参与形式单一,监督效果较差。公众只以问卷和网上浏览的形式参与。问卷发放的数量不够多,代表性不足,在各地区接受问卷调查的人数分布不均,如非工程区个人的问卷,东明县、任城、市中区的问卷为0份,在其他地区的问卷数量也较少;在几个区域内都只有一个团体接受了调查,数量太少,代表性严重不足。在团体的公众意见问卷调查中,受访的绝大部分单位都与工程有较大联系,不排除有利益关系,问卷调查的结论的客观性存在很大疑问。并且公众缺乏工程有关的专业知识,网上展出的信息泛泛而谈,避重就轻,公众对许多专业的名词很陌生,公告中也未对一些专业术语进行解释,公众对很多工程建成后的效益和风险没有概念,对很多施工中需要遵守的原则标准也不知情,难以对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公众的参与被很大程度上形式化了[4]。公众的代表性与广泛性是影响公众参与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选择公众应兼顾公众的代表性与广泛性有利于吸取多方面的意见,便于决策者综合把握。

2.5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人员综合能力不足

环境影响评价队伍能力水平和责任意识相对而言偏低,尤其基础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队伍力量薄弱,专门的管理队伍并未设立,因此出现执法水平低下的情况;个别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在个体利益面前,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严重缺乏环境意识和责任,存在弄虚作假等违规情况,严重扰乱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秩序。

2.6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过程不够精细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时候,需要摸清各种污染物最终向环境的排放方式、数量等重要参数,从而有利于制定采取的污染控制措施,提升控污效果。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工作,直接关系到整个环评工作的质量和结论。在实际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存在部分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分析比较粗糙,参数不精确,导致污染源计算不够准确或出现失误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环评人员工作态度不足;环评与设计、施工单位缺乏沟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前完成或无组织排放问题都会导致对项目工程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出现偏差、数据不精确等问题。

3.结论与展望

该环评报告整体上内容详细完整、分析到位、专业性强,但在少数的几个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为重点不突出、措施执行性不高、负面影响评价不足、公众参与较少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环境对项目影响较大的因素或项目对环境的重要影响应该要重点介绍,在评价某方面的开头和结尾要重点描述以上两者。

(2)对环保的具体措施要考虑到执行的关键步骤和难点,并对执行的难点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出解决的思路与方案。

(3)对项目的负面影响应该重点描述,具体描写项目负面影响的产生原因,影响范围,影响程度以及预防和治理的措施。

(4)重视公众参与内容,深入调查研究,优化项目可行性研究,环评过程尽可能规范化,准确化,具体化。实现公众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友好互动,通过公众参与可补充监测环境和数据处理中难以发现的问题,从而将更好的判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琳,姜振帼,刘志凤等.浅谈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议[J].污染防治技术,2012,25(4):84-87.

[2]孙娟,徐本良,袁宝成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现存不足与完善[J].环境保护科学,2004,2(23):63-65.

[3]张青,张建洲,周国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议[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6):42-45.

[4]李巧霞.浅谈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议[J].河南建材,2016(5):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