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3

基于工作过程的《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宋森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财务管理系(浙江杭州)宋森310023

摘要:从统计工作的各个阶段出发,对每一工作阶段应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对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对统计教学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统计教学;统计工作过程;统计学;教学案例

工作过程教学是由工作实际来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并为实现任务目标而按完整的工作程序进行的教学活动。

现代教育研究及实践表明,本科院校大多数学生属于抽象思维的智力类型,而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数是形象思维的智力类型,两者是同一层次不同的人才类型,没有智力的高低贵贱之分,只是智能的结构和类型的不同。职业教育也是一种类型的教育。不同智能结构和智力类型的人对知识的掌握也具有不同的指向性,具有形象思维智能结构的高职生,具有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的知识的优势,只有采取适合形象思维智力类型的培养模式,才有利于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学在课程开发上应以情境性原则为主,教学过程应是经验的形成过程和策略的构建过程。知识的获取是在“为了行动”的目标指引下“通过行动”而实现的,而行动体系的参照系就是工作过程。

统计工作是人们为了说明所研究对象的某种数量特征和数量规律,而对该现象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在现实的统计教学中,由于公式繁杂、术语抽象、数据枯燥,经常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毫无兴趣,导致学生缺乏用统计思维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缺乏用统计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发挥。但是如果我们将统计教学围绕统计工作过程展开,利用背景资料进行实际的统计案例分析,并对统计结果给予实际意义的解释,会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功能和作用,体现统计较强的应用性与实用性,感悟到现实生活中统计规律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思想和方法,培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创造职业情境

我们学生的智力类型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它不是线性、一维的,而是面型、多维的,这种思维总是与情境相联的,其对知识的选择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经验形成与策略构建离不开具体情境,所以教学必须融入到职业情境之中,让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获得经验(怎么做)和策略(怎么做更好)。统计学的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其内容分成若干模块,一个模块作为一个子项目,最后整合为一个大项目。过程性知识的学习在这里除了对学习场地的要求之外,重点要求必须结合每个教学子项目设置学习情境。首先尽量对真实的职业情境进行模仿,创设不经加工而能直接移植的最具典型意义的学习情境,设计与职业工作过程具有一致性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身临其境”的工作过程,学习是主动、过程性的行动。不过学习情境的创设要求做到:学习情境的设置要贴近实际,易于实现;项目具有典型的工作任务性,目标明确,且容易理解,符合经验;工作过程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或干扰能进行纠正和排除,在解决问题中积累经验。

二、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

统计学的应用性强,教学应遵循情境原则,努力实现职业氛围。教学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活动,首先要重视促进学生对实践情境的理解,项目教学目标有定向性、应用性与整体性,我们的教学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即“行动”,所以要求学生“为了行动而学习”,这是强调学生的主观意识行动;同时“有目标的活动”又强调行动就是学习,要求“通过行动来学习”,这是指学生的客观具体的行动过程学习中必须要求学生实现动作行动与心智行动的整合,达到所谓“动作到位,心意到位”。

工作过程的教学,教师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习问题中的咨询师。教师应善于引导启发,构建和谐课堂。统计学可采用五个阶段的教学方法。(1)教师引出项目,提出问题,讲述必要的知识,学生获取信息;(2)师生讨论项目的实施方案;(3)学生实施方案,教师帮助,解惑释疑。(4)师生共评项目成果;(5)教师提供新信息(新知识)、新要求,学生另辟路径完成项目,或变动参数优化,扩展项目功能。这一步能培养学生的策略能力,以求怎样做更好。

教学中强调指导性原则与构建性原则的融合,让学生在主动、自我构建与情境引导中学习,在主动存在与受动存在中转换,而教师是在激励、咨询中指导、在解释中教,在反应存在与主动存在中转换。

三、教学评价以行动能力为核心

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我们要转变观念,以往评价成绩通常关注结果,重视学习阶段的终了状态的考核,这是一种显性的功利性的评价,它不能正确、客观、全面地对学生的能力作出判断。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评价,应该是以能力为本的整体性评价,注重的是隐性能力,评价的指向是过程性知识,重视经验的形成和策略的构建过程。这就要求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完整性,它不是要求学生对统计学知识完整性的“物理性”存储,而是对工作过程的“生物性”把握,是一种除技能之外的包括学习能力、反应及策略和应用、扩展的能力;二是连续性,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起点与终点之间能力发展的渐进的动态过程;三是互动性,不只是老师对学生评价,而应有学生之间的自评与互评;四是反馈性,行动中学生反馈出的新思路、新策略都是能力发展的表现。对学生的评价是一个很细致的过程,职业能力的评价应以职业实践所需的行动能力作为起点,对学生能力进行整体性评价。评价中要把握如下几点:(1)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平时的技能考试与总体的理论知识考核相结合。(2)过程与结果,教学中每个子项目就可以组成一个产品,不只考核产品形成及功能的正确性,还应设置故障考查学生判断、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重视过程的完整性。(3)静态与动态结合,有笔试,考查对知识的储备和知识理解的深度;也有技能操作考试,主要考查以职业技能为主的操作能力、产品改造以及以不同方式实现和扩展产品功能的动态能力。

四、根据统计工作的各个阶段选择相应的教学案例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性、应用性学科,数量性是统计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是:(1)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据收集、处理能力。(2)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目前在现有使用的教材中每一章都介绍一定的理论和方法,老师教得累,学生还学不会。如果我们按照工作过程,相应分为调查模块、整理模块和分析模块,然后针对不同的模块设计教学案例,便能达到教学简洁明了,学生兴趣十足的目标。

(一)统计调查模块

本模块是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的设计,二是资料的调查收集方法。在该模块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现实实用的一些案例引入统计调查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组织中可以将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选择大家关注、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调查主题,比如汶川大地震、高职生的就业状况、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收入、学校的校风等,以这些他们关心的主题来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试卷,并亲自实践,将设计好的调查问卷实地发放来收集第一资料,以达到学生掌握信息来源,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进行沟通,帮助他们更好地将统计研究目的与具体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

(二)统计整理模块

本模块是统计工作的第二阶段,它是在统计调查模块之后形成的。此模块主要包括通过对初级资料整理形成的统计表以及利用整理后的资料绘制统计图。在本模块的案例教学中,可以将调查模块中收集的资料,根据研究目的进行分组、分类。这样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边学边练,通过所学的方法对自己亲自调查收集的问卷进行审核、数据汇总和整理。与此同时,教师结合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处理来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强调统计思想的应用,使学生能够从大量的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找出数量的规律性,以达到本模块的教学目的。另外,在统计图的绘制上,主要通过EXCEL的图标功能让学生掌握不同统计图绘制方法,以达到统计教学与相应软件的相结合,使繁琐的教学变得简单、轻松。

(三)统计分析模块

本模块是统计学中的核心模块,是通过对整理后的资料,采用统计学的专门方法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认识。本分析模块可以分为以下3个小模块:

1.指标计算分析模块

此模块主要是以绝对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的计算来分析问题。由于此模块需要计算、理解的指标种类较多,所以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小型案例进行讲解分析。对于平均数可以将动态平均数和静态平均数结合起来,分别就同一案例背景资料内容编写静态案例和动态案例讲解,以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理解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

2.回归分析与预测模块

回归分析模块主要是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的方法,预测模块是以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统计方法,对未来的发展状况作出估计和判断。此模块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建立模型、分析模型、解释模型的能力,并在实际中能够使用。由于社会经济现象众多且复杂,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教师应该融合大量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比如:成本与产量的关系、广告费用与销售收入的关系、固定资产与总产值的关系等。由于在此模块的教学中需要计算相关系数、估计标准误、均方差等计算较为复杂的指标,所以在教学案例讲解中应结合EXCEL中的函数、工具、数据分析等来讲解计算并分析,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视野。

3.指数分析模块

本模块主要是能够利用统计指数描述社会经济现象,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个方面对现象变动进行因素分析。鉴于此目的,教学案例的选择可以选择和大家生活相关的商品价格、工资收入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利用统计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推断统计模块

本模块是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计算样本指标对总体的数量特征作出的估计。由于此模块涉及的数学知识较复杂,原理推导过程、统计分析内容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难度太大,所以在案例教学中主要突出描述性统计分析,同时由于指标的计算复杂,在案例教学中要和EXCEL中的函数工具结合讲授,体现推断的基本原理及其作用。

五、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的选择和编写要符合统计分析的目的

统计工作的内容是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方法的载体,所以案例的选择和编写要符合统计各工作过程分析的目的。在统计教学中有很多的统计理论方法,所以在教学中,对各工作阶段案例的编写要与相应的工作阶段的目的一致,充分体现工作目的。比如要分析2008年某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在资料的收集、整理方面就应该紧扣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吃、穿、用、住、行等方面的资料,同时运用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所要研究现象的状况及其规律。

(二)在教学的组织实施中,大量采用多媒体形式进行

老师可以将案例背景资料、数据事先在屏幕上显示,或者也可以先发给学生。让学生先对案例内容进行认真阅读,然后老师简要说明案例内容,根据案例问题设计,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可以分组讨论),最后老师总结评价,通过案例教学将统计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体现统计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三)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报告的撰写能力

在实际统计工作中,统计工作的结果是以分析报告的形式来展示其结果的,比如产品销量的市场调研报告、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研报告、居民消费水平的调研报告、某产品价格变动情况调研报告等。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还要将统计分析的方法和分析报告的撰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体现统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性的专业特色。

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课程观的改变多少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于给什么样的教材,就上什么样的课,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逐一进行教学。而目前,教学大纲的编写、教材的编排,都是按学科体系安排的,比较注重知识的完整性,逻辑性,某种意义上讲,传承的是文化课教材的编写方式、教学模式。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使学习者具备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顺利就业,这与文化课的教学目标有着相当大的区别,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传统的教学安排、教材体系、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应用关键点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也是由学生一步步成为教师的。多少年来,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印在教师的脑海中,再加上一些客观因素造成职教师资多来源于普通院校教师或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生,这样的师资状况,想要转变教学理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学理念转变了,具体实施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某种意义上讲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省事,学生轻松。教师可能年年就哪几门课,重复几遍,上讲台就讲,年年一个讲法,即使有改变,也跳不出传统的授课方式。就统计课程来说,书本上讲什么,课堂上就教什么,一本书、一支粉笔就解决问题。而学生只需听教师讲就行,动手动脑的程度远比工作过程教学模式小得多,也不费劲。当然,教学的效果也就只能停留在理论上、书本上,这与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不相符合的。而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要求教师在课前要作大量的准备工作,课堂上尽管讲得少了,但教师要面对学生的各种提问,解决学生的难题,还要关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解决,从根本上来说,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任务更重,压力更大、实施更难。

总之,我们所探索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统计专业教学方法思路紧紧围绕企业实际运作,努力将教和学的过程落实到模拟工作过程上,帮助学生顺畅的实现从“学校环境的学”到“企业环境的用”的转化。

参考文献

1.陈福军.经营模拟对生产计划教学的促进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2004;(1):73-75

2.姚寿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68-70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科学出版社,2003

宋森:(1971-)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财务管理系,讲师,统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与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