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桥公园总体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马桥公园总体设计研究

张向阳

上海聚隆绿化发展有限公司200000

摘要:公园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政府或公共团体筹资建造,供人们观赏、娱乐的场所,公园最早在我国是以园林的方式出现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各地相继建立了公园,新中国成立后,公园也像雨后春笋般遍布每个城市,且各具特色,散发着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气息。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园已然成为当下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马桥公园作为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人民政府投资建设的大型城市绿地工程,致力于改善该地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促进该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与环境协调发展。

关键词:马桥公园;总体设计;研究;规划

前言:马桥镇通过构建公园,有效的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调节局部小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同时还能缓解热岛效应,为马桥镇市民提供一个娱乐、游览、观赏、休憩的社区公园[1]。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人们越发重视生活质量的提升,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当下建筑商在进行房屋建造时都开始重视小区内绿化的规整,花园的构建,以便为人们营造一个高质量的休憩场所,让人们能在紧张工作之余放松身心,陶冶情操。马桥公园将城市景观有机的整合到一起,将植物、山石、溪水、建筑物按照设计原理进行穿插,彰显城市的文化气息,不仅是当地居民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也是文化传播地,极具观赏价值,是自然气息与人文底蕴的完美结合[2]。

一、马桥公园的整体概括

马桥公园地处上海闵行区马桥镇内,该公园整体占地面积高达4.5公顷,政府投资金额为4500万元,致力于打造一个绿色、环保、多元、简洁、美观、极具现代气息的休闲娱乐场所。众所周知,闵行区位于上海的地域腹部,且该地区高校云集,更有多家三资企业,且与申嘉湖高速和沪金高速相邻,优良的区位优势,构成一个独特的立体化交通网络,马桥镇处在居民区的中心位置,最大程度的为居民提供一个娱乐场所,能就近为人们提供服务,切实改善了生态环境,该公园东西宽度达180m,南北长340m,公园东侧有河流穿过,中间又贯有银春路,北侧则确立为运动设计用地,四周以居民区为主,多数民众步行十五分钟便可到达,马桥公园属于居住区级公园,根据公园的规模和建造面积,计算出民众人均公园面积30m2为最佳,该公园可以容纳1500民众,设计师在对其该公园进行设计时,将景观的实用性与功能的针对性进行有效整合,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对公园的需求,在充分利用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对公园进行了人性化设计,给人们一种视觉的即视感[3],公园构造选用了现代化景观设计手法,将公园分为多种功能区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像移动市集、宠物公园、活动广场、滑板公园、爱心小屋、社区花园及亲子乐园等,假日人们可以在野餐区聚会,每年十月底十一月初,家人可以漫步于银杏大道在片片落叶

马桥公园有别于以往的社区公园,传统的公园多有几种类型,像湿地公园、小区花园、商业广场、河滨公园、体育公园及社区公园,它将多个公园的功能有机的融合到一起将整个公园科学的划分为几个功能区,打破原有公园的单调格局,借助该地优越的自然风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远近美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价值,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弹性空间[4]。在进行公园设计建造时重视节律感,公园空间构造选择现代化的几何构图,公园四角为出入口,十字交叉的主道路对角线的走向,能纵观整个马桥公园的内部结构,领略所有的美景,主要以市民空间、社区空间及开放空间三个景区为大走向,将其内部进行细分,主要打造了八个主要景观功能区,形成了“三轴、两带、三区、八片”的景观布局形态,构造了一个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像将公园北侧设计为运动场地多是因为其北侧临近学校,便于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同时借助高地的地理优势将空间自然的划分开,在实际公园建造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国家号召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理念作为设计原则,尊重自然,将自然景观与艺术设计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因地制宜的开展设计活动,重视公园与周边建筑物的结合,在设计时重视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将其作为设计点,显示马桥镇独特的文化魅力,将山水植被完美的契合在一起,将游览、休闲、娱乐和生态保护杂糅到一起,打造一幅优美的历史画卷,让让人们漫步于缕缕花香阵阵鸟语中,为上海这个忙碌的城市增添别样的情调,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之余不用跋山涉水便可以感受到自然的气息,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马桥公园的整体规划

当地政府在打造马桥公园时充分考虑周边建筑设施,人们的生活习惯及需要,对公园内部结构进行科学规划,分为活力区、生活区、艺术区。每个区分工不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场地开展娱乐活动,像活力区致力于焕发人们对生活的激情,主要有移动市集、宠物公园、开放活动广场、滑板公园、围合座椅花园、下沉广场。功能分布较为明确,多样的活动空间,满足民众个性化需求,设计师重视植物与建筑物的融合,既能打造一个体空间,让人们自主开展娱乐活动,又将整个空间格局有机的统一到一起,像城市广场利用高差将城市临街空间与广场空间既隔离开又融合到了一起。马桥公园除了将多个不同公园的功能囊括到一起外,还为它增添了新的因素,像移动市集,满足了社区民众的实际需求,移动化的市集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增添的新内容,人们可以在休闲娱乐中在感受自然中选购自己需要的商品,健康小屋建造在公园的人流量聚集点,贴近市政交通,同时它又是一个独立空间,向居民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围合座椅花园,是马桥公园独具特色的一个建筑设施,是公园的公共庭院,这是一个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像老年人可以在此下棋、聊天、看书、讨论也可以遛鸟,这是一个多功能的交流空间,民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展活动。将动静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人们也可以坐在围合座椅上看远处草坪上嬉戏的儿童,享受天伦之乐。春暖花开之时,人们也可以在鸟语花香中沐浴阳光,感受自然的气息[5]。

马桥公园最值得一提非其生活区不可,充分的显示了人文关怀,凸显了人文气息,让人们在这个繁闹的都市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乐园,互动水景、亲子乐园、放松花园,让家长在工作之余与孩子有一个玩闹的场所,为人们营造一个自然轻松的生态环境,将人工和资源结合到一起,互动水景的喷泉水景是整个公园的点睛之笔。对于喷泉水景人们并不陌生,各种音乐喷泉、激光喷泉可谓是花样百出,可细薄如雾,也可壮如水柱[6]。该公园的水景位于公园的中心,是两条主干道的焦点,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与水互动的空间,像在薄雾般的水景下随着音乐自由舞动,让人们放松身心的同时愉悦心情,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该公园有多个水景,喷柱造型各异,高度各异,共同编制了一幅水晶画面,将水、阳光、音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赋予水景以生命力。放松花园完全是原始自然的再现,运用科学技术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充分发挥自然的魅力,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便能感受到自然的美,感受生态气息,放松身心,在实际建造中设计者对放松花园也进行了细分,有可以漫步的林荫小道,可以运动的现代化花园,还有可以看书聊天休息的场所。此外,最具特色的应该是它的亲子活动中心,当前城市化步伐加快,高楼林立,孩子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川流不息的车辆难以保证孩子的安全,公园的亲子场所,靠近幼儿园的设计,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安全娱乐场所,且其远离活力区,与那些宠物公园、滑板公园隔离开,保证了孩子的安全,能让家长放心的让幼儿在此开展娱乐活动。

艺术区开放的空间,重新焕发民众生活中的乐趣,独特造型的雕塑大草坪,塑造优美的草坡地形,打造了室外空间的精致艺术,为人们营造一个城市氧吧,人们可以在此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展娱乐活动。马桥公园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周边商业、学校、住宅区及幼儿园等多方面的需求,致力于打造一个多元化公园结构,尽可能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7]。植被是公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当地的实际特点选择最优植被,根据公园的内部规划环境构造选择多样化的植被,构造一个五彩缤纷的公园,像该公园为了凸显春景秋韵选择银杏、金叶梓树、樱花、香樟、金桂等,不同功能区种植不同的种类,如商业区的银杏、滑板区的香樟,围合花园的丝棉木、亲子乐园的合欢,共同编织了一个多姿多彩的马桥公园。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马桥镇因地制宜的为周边居民构建一个休闲、娱乐、观光的景点,对公园内部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打造一个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多元化自然风景区,以便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服务,让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理的场所开展娱乐和文化传播活动,最大程度的发挥公园的价值。在对马桥公园进行设计时工作人员总结了国内外城市公园设计建造的经验,分析以往建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结合马桥镇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针对性设计,将自然、文化、艺术、科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马桥公园。

参考文献:

[1]韩鹏飞.关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探究[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2(5):157-158.

[2]王涛.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西安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3]赵生华,刘辉,石平,等.以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促进城市公园的建设[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592-595.

[4]刘媛.人性化设计在城市公园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

[5]俞孔坚.足下的文化遭到野草之美——中山歧江公园设计[J].新建筑,2001(5):17-20.

[6]俞孔坚,庞伟.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产业用地再生设计探索,岐汪公园案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李媛媛,袁延诺.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改造——浅谈岐江公园景观改造带来的启示[J].广东建材,2008(12):89-91.

作者简介:

张向阳:(1975.4--),男,汉族,上海市人,同济大学本科,中级职称,从事景观设计工作,曾在上海东方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聚隆绿化发展有限公司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