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T核磁平扫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2

1.5T核磁平扫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苏良宝蔡少辉陈方明林清龙王文辉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医院362400

【摘要】目的:探讨1.5T核磁平扫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近三年我院收治的82例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2例研究对象经病理学确诊为股骨头坏死患者61例,82例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行CT扫描和1.5T核磁平扫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股骨头坏死分期情况、早期典型征象检出率及诊断效能。结果:核磁检查的早期典型征象检出率高于CT扫描检查,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核磁检查的股骨头坏死总检出率高于CT扫描检查,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核磁检查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都高于CT扫描检查,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核磁平扫检查在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中有较高的准确率,其诊断效能亦高于CT扫描检查。

【关键词】核磁平扫;股骨头坏死;诊断;应用价值

CT扫描和核磁平扫是股骨头坏死常见的诊断方法,为探寻两种检查诊断方法的准确率,本文将两种检查方法同时应用于临床中,现将应用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82例疑似股骨头坏死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男55例,女27例,年龄在44-71岁之间,平均年龄(51.3±2.5)岁,病程在6-23个月之间,平均病程(13.4±1.7)月,其中长期应用激素药物者18例,有外伤史者24例,有酗酒史者28例,有痛风史者12例,受检者入院时髋关节出现不同程度肿胀,下肢活动受限,未见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或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未见精神病史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入院查体可见下肢轻微肌肉萎缩等症状,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加本文实验。

1.2检查方法本文研究对象检查所得影像图片,由我院三名放射科资深医生进行综合分析,三名放射科医生的意见不一致时,可组织三名医生开会讨论,并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最终判定结果。82例疑似股骨头坏死受检者分别进行CT扫描和核磁平扫检查,患者取仰卧位,CT扫描时受检者上臂上举抬高,管电流控制在350mA,管电压控制在120kV,扫描层厚为3-5mm,间隔为3-5mm,扫描范围从股骨颈至髋臼上缘[1],核磁平扫的检查仪器为西门子1.5T磁共振仪,层距为1mm,层厚为5.5mm,偏转角度为150°,常规平扫受检者双髋冠状位和横断面[1]。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股骨头坏死分期情况、早期典型征象检出率及诊断效能。诊断准确率以病理诊断阳性率进行计算,根据ARCO股骨头坏死分期标准,将我院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分为五期,0期表示无特异性病理表现,Ⅰ期表示CT检查表现为关节缘处有轻微骨质增生,骨小梁有轻微融合、变形或增粗现象,核磁平扫表现为T2加权成像反应线内侧有高信号,且加权成像信号硬化,Ⅱ期表示CT检查显示骨小梁呈现明显排列紊乱,且硬化症状较明显,核磁平扫表现为T1和T2加权成像为高信号,Ⅲ期表示CT检查表现为股骨头正常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增生和硬化明显,且出现不同程度的新月体,核磁平扫表现T2加权成像为高信号,而T1加权成像为低信号,Ⅳ期表示CT检查表现为股骨头骨密度明显降低,整体形态发生变化和塌陷,核磁平扫表现为股骨头出现塌陷,且T1和T2加权成像为低信号[2]。早期股骨头坏死是临床诊断漏诊和误诊的主要原因,而早期典型征象是评价不同检查方法诊断效能的重要指标,为此本文比较了两种检查方法的早期典型征象的检出率,常见的典型征象包括星状征异常、线样征、增生、局部囊变、骨小梁模糊、骨髓水肿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医学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两组资料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检查方法的早期典型征象检出率比较核磁检查的早期典型征象检出率高于CT扫描检查,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不同检查方法早期典型征象检出率比较(n,%)

表2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比较(n,%)

2.2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和效能比较82例疑似股骨头坏死受检者,经病理学证实61例被确诊为股骨头坏死患者,核磁检查的股骨头坏死总检出率高于CT扫描检查,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2-3。核磁检查的特异性为95.2%(20/21),灵敏度为95.1%(58/61),CT扫描检查的特异性为71.4%(15/21),灵敏度为65.6%(40/61),核磁检查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都高于CT扫描检查,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股骨头坏死是由股骨头内部供血不足引起的骨细胞死亡,股骨头坏死的诱发因素包括长期应用激素、外伤及长期酗酒等,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X线片、CT扫描和核磁平扫,其中X线片诊断准确率相对较低,因此CT扫描和核磁检查应用较为广泛,CT扫描能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病灶部位,能观察股骨头内部是否有增生、骨裂等情况,而且能观察关节周围软组织情况,因此具有较高的的分辨率,但相对的辐射损伤较大,扫描部位受到一定程度限制,核磁平扫则可以克服上述不足,因此病灶部位观察更加清晰[3],本文将两种检查方法同时应用于临床中,实验结果显示,核磁平扫的早期典型征象检出率高于CT扫描,股骨头坏死总检出率、灵敏度和特异性亦高于CT扫描检查。综上所述,核磁平扫检查在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中有较高的准确率,其诊断效能亦高于CT扫描检查。

参考文献:

[1]刘为.CT与MRI用于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中的临床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9):246-247.

[2]高红丽.成人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61例影像学表现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2):2988-2988.

[3]秦波,张辉,张兴云,等.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4):1827-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