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农民增收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2

促农民增收之我见

杨怀胜

杨怀胜(中共山东临邑党校)

摘要:本文依据当前三农发展的现状,从产业结构调整、健全市场体系、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城镇化建设、完善保障体系、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提出农民增收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结构调整市场体系保障体系政府职能

0引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到2020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构勒了宏伟蓝图。临邑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农村人口40万。二元城乡结构不协调,农民人均纯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比全县职工平均工资低不少。鉴于这种情况临邑农村经济要想实现2020年的发展目标,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那么如何实现上述目标,促进农民增收就是当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实际,笔者认为要实现农民增收必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临邑县是农业大县,所以我们应从农业生产结构的现实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确保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稳定供应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果、畜牧业和水产业。继续稳定孟寺镇的万亩桑树林、宿安乡的万亩黄金梨、理合乡的万亩冬枣、林子镇的万亩中华寿桃等经济林的生产,而且要在商品转化率和品牌方面做文章,争取在几年内拥有本县的品牌农业。积极开展产业化经营,利用本县的金锣、雨润、六和等“国字号”龙头企业带动向农业标准化、专业化的发展。组织并引导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使农业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发展,走农业高度产业化道路。

2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改善信贷体制,大力开拓和培育农村市场

国际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对我国的各行各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农业发展同样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完善金融体制,促进金融业投资向农业的转移,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今年以来,该县农村信用联社深入农村,推行“三户联保”放贷活动,大大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信贷难一直困扰农村产业启动,制约农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的关健。因此,要进一步改善农村信贷体制,改变过去银行把农民的储蓄只用于工业,明确县域内的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义务。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提高小额贷款的发放力度,发挥好农村金融组织的孵化作用,引导农民在家庭养殖业上扩大规模、提高档次。作为县级政府来说,我觉得有必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利用国家在宏观调控下金融业向农村投资倾斜的政策为契机,加强与各银行的沟通和联系,鼓励他们切实把对农业方面的投资落到实处,并跟踪调查,降低农业贷款风险,搞好后期保障与服务;二是县政府要责成相关部门切实落实对一些基本农产品保护价政策,强化干预手段,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三是农业稽查与工商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坚决惩处那些坑农害农等违纪行为,特别是贩卖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切实保护农民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3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实现农业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民素质的现代化。要以农民素质“百千万”工程为载体,以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为依托,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收入的增长最终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应用,而这又依赖于农民素质的提高。所以农民素质的提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的总体要求。为此,该县要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本县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方面,要不断提高农村教师地位待遇,全面改善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大教育经费统筹和经费投入力度,以保证把十七三中全会对农村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另外农村要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路子,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并鼓励他们学成本领回乡创业。把引导外出务工人员与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提高本县外出务工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务工收益,实现技术与外出打工收益的双赢。同时,结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彻底转变农村红白事大操大办、不敬老不养老等陋习。通过发展有线电视网络、文化医疗下乡活动,提高农村的文化生活质量。

4积极发展小城镇建设,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是作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新阶段中国农村改革的总体方向。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也只有这样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农民问题,促使农村人口的整体优化。因此我们要借十七届三中全会之东风,跑部进省,多渠道筹集资金。并把资金科学合理的用于小城镇建设,扶持重点集镇、中心村建设,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向建筑业和商贸流通业转移,增强小城镇的集聚力、向心力。小城镇建设要把重点放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上,牢牢把握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实现城镇化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5建立相对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保障事关农村稳定发展的大局和百姓的切身利益。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我认为要做好农村社会保障需做到:一是要完善农村养老保险。我县农村人口比重和农村老年人口比重都相当高,而且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从长期趋势来看,农村养老还应以家庭养老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障相结合,这是低水平农村养老保障的必要手段。本县农村老龄人口数量较多,县财政难以包揽农民的养老保障,因此依靠农民自身及其农村集体的资金积累是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事业的基本途径。二是要建立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农民看病贵看病难一直是一个难题。我觉得要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集体与个人共同筹集医疗卫生费用基金并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基金”,用于补助农村合作医疗,重点用于购置一些医疗设备器械及培训乡村医生。增大农村卫生投入,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卫生人员培训。加强对卫生室的规范管理,严格控制农村医务人员的准入关,健全农村药品供应制度,保障农民用药安全。降低农民就医费用,为农民提供高质低价的医疗服务,保证农民安全就医。三是建立教育保障体系。一方面,应制定保障措施,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做到真正的免费教育。另一方面建立工资专户,确保农村教师工资正常发放,保证农村教学的顺利进行。

6转变政府职能,变管理为服务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政府的服务职能不是减弱了。市场经济要求为农民提供更多、质量更好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这就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操作规程,依法进行行政,市场能解决的问题决不插手,将基层干部从一些干不好、干不了,也不须干的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放在制定规划、政策服务、解决纠纷上。凡是市场能办到的政府决不代劳,凡是市场失灵的政府也也绝不退缩,适应国际大农业生产的激烈竞争,规避市场运作风险,帮助农民把方方面面的政策搞清楚,把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信息收集起来,使农民群众比较快地适应市场。在信息、科技等方面给农村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减少不必要的形式主义的行政干预及达标升级检查活动,尊重客观实际,尊重群众意愿,建立责任追究终身制度,对于群众一时想不通的牵涉到村民利益的事宜,要在做通大多数群众的思想工作后再予以实施,但对于群众不愿意,个别领导违反科学决策强制命令执行,事后证明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不论主要决策者是否调动,都要追究主要决策者的责任。要在县乡村三级建立并完善农业组织,加大农村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服务,农村经济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经营体系,化解农村千家万户分散经营、规模小、缺乏沟通等缺点,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资料,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实现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