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中塌方的预防与处治措施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隧道施工中塌方的预防与处治措施浅析

何鹏

中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在特殊地形道路工程建设中,经常需要进行隧道施工,而塌方是施工中最为严重的问题。隧道施工中发生塌方,不但延误整个道路工程的建设工期,增加工程建设的总成本,还可能导致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施工单位必须重视和加强隧道施工中的塌方预防及处治。

关键词:隧道施工;塌方;预防;处治

引言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公路建设里程数不断增加,复杂环境下隧道的建设数量越来越多,诸多隧道的建设不仅仅需要面临复杂的地形与地质条件,还会存在很多地质断裂带、挤压破碎带、岩溶区域等问题,使得隧道的施工安全与稳定性问题备受关注。根据报道,很多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塌方问题,甚至引起人员伤亡事故,不仅影响了工程的建设工期,还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需要对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问题特别关注。

1隧道施工塌方分型

从以往隧道施工塌方发生情况来看,表现方式不同,以溶洞塌方、破碎体塌方、断层塌方、泥石流塌方等最为常见。依照塌方规模通常分为小、中、大3类,此外,依照隧道施工塌方发生机理主要分为:(1)危岩滑动塌方,主要发生在节理较为发育的坚硬岩层。由于岩层结构面相互交错而出现影响岩体稳定性构造,成为危岩体,在隧道开挖振动或者地下水等诱发下,岩体滑动剪切力显著高于抗滑动力而使得岩体沿着滑动面松脱。(2)松散岩体垮落塌方,一般发生在节理很发育—极发育松散岩层或者破碎岩层中,也发生于溶洞、采空等区段。由于围岩强度较低,承载力小,在隧道开挖后未受足够支护力,加之受自重影响出现持续位移而垮落。(3)硬质岩爆裂塌方,大多数发生在埋深300米以上,高应力、强度高脆性岩层中,在岩体积聚形变大到一定限度之后会在瞬间出现破坏而出现塌方。

2隧道施工中塌方预防措施

在隧道施工中出现的塌方虽是突发的,但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进展过程,而在量变中通常会有一些先兆,可通过监测、观察、分析等把握塌方发生的时节点,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例如,随访拱顶有岩块掉落、滴水明显增加且位置改变、滴水变浊再变清等。通常在隧道设计、施工阶段进行塌方预防。

2.1隧道设计时预防

一是在选址勘察阶段,对隧道建造位置地质的科学勘察是预防塌方的重要措施。只有确定隧道围岩的性质和级别,在设计时才可以做到有据可依,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隧道施工岩层支护方案,这样不但能预防塌方发生,避免施工资源浪费,同时可充分满足岩层支护强度要求,确保隧道结构稳定。二是在具体设计阶段,一方面要科学、合理选择线路,特别是隧道洞口位置的选择,应尽可能地避开异常或者不良地质区段。在这些区段隧道施工塌方几率高,区段岩体工程性质直接决定着施工难度,因此,线路选择必须合理;另一方面,选取合适岩层支护参数,不但可以确保支护效果,同时还可避免资源浪费。隧道岩层级别需做到基本无误,在施工中适时修正,对支护参数进行改进,以便对隧道进行动态化设计,有效预防塌方发生。

2.2隧道施工时的预防

科学、安全、可靠的施工方法是预防隧道塌方的关键。在隧道施工期间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塌方预防:(1)及时预报,根据隧道勘察和设计有关资料,对隧道掌子面前方的围岩情况进行及时有效预报,同时对资料进行复核,以便准确、动态地掌握围岩情况,避免出现塌方。(2)超前性支护,依照隧道施工现场围岩性质和级别,对易破碎、塌方风险大的区段进行超前支护处理,以强化围岩自我稳定力,预防出现塌方。现阶段主要采取深孔灌浆、全断面预灌浆、超前锚杆、管棚等超前性支护方法。(3)及时性支护,这直接决定了隧道的稳定性,初期支护能有效控制隧道发生形变,确保结构稳定。因此,在实际施工中需保证初期支护参数、质量符合设计标准。在特殊状况下,还可应用迈式锚杆、预应力锚杆、碳纤维喷射砼等。(4)优先开挖,为充分利用好隧道围岩自承力,减少施工产生的扰动,尽量采取扰动小,且便捷、迅速的施工方法。对易出现塌方区段,应主要控制形变,以免因施工不当导致塌方。

3隧道施工中塌方的处治措施

虽然说隧道施工中的塌方是可预防的,但是因地下工程建设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不可避免地出现塌方。因此,为有效控制塌方发展,降低塌方危害,应根据塌方范围、大小、围岩级别等进行有效处治。

3.1小塌方的处治

在隧道施工中出现的小塌方,通常纵向延伸长度、高度均较低,对整个结构稳定性影响比较小,所以在处治上相对简单,但是必须及时,以免塌方进展。具体而言,发生小塌方后先要在保证安全前提下,首先,对塌方处喷上混凝土,有效封闭塌方面,避免围岩因长时间暴露而发生大形变。其次,根据现场情况应用加锚杆、钢筋网等对塌方面进行加固。如塌方形变难以控制,则要加临时支护,例如,仰拱、套拱等,确保塌方段稳定。最后,在塌方区段基本稳定后,对塌落渣体进行有效清除,继续开挖,在初期支护稳定之后,将临时支护拆除。

3.2中大塌方的处治

中大塌方纵向延伸相对较长,且高度较高,严重时会影响至地表,对隧道开挖初期支护稳定性影响很大,从而导致部分支护整体塌落。此类塌方的危害性比较大,在处治中必须确保人员、机械设备的安全。当前,针对隧道施工中的中大塌方有较多处治措施,因而需依照塌方发生机理、围岩情况、严重度及施工等情况,采取合适措施。(1)套拱法。一般用于隧道施工塌方导致的初期支护上端出现的空洞区段,在应用套拱后,将砼泵送到塌方腔中,以免上方围岩进行塌方,确保隧道稳定性。具体按以下流程进行:一是对受塌方影响区段进行临时支护加固,再对塌方体全面清除,然后应用钢拱架支撑,每个钢拱架需配套4对锁脚钢管,同时沿着钢拱架布置系统锚杆。二是在钢拱架安置后于外侧加用钢筋网,并通过架立筋妥善固定,以构成套拱骨架筋,于拱顶预留出砼泵送管道,再自钢支撑底脚往上在钢筋网外侧分段放置片石,最后喷上早强砼成套拱。三是在套拱强度达标后,再分次往空腔泵注砼。(2)超前小导管灌浆法。该方法通常应用直径42mm热轧无缝钢管,在管体周围钻上直径8mm溢浆孔,按梅花状进行布置,但是尾部80cm内不需钻孔。可应用水泥浆或者化学浆,后者更具优势,可快速成凝固体,使围岩强度较快增大。此方法的加固原理需从两方面看,一是在隧道开挖中,由小导管构成的棚架和钢拱架相连后会一同受力,进而出现“梁效应”,发挥浆液通道、加固围岩、悬吊等与锚杆相似的作用。二是灌浆加固则通过浆液填塞渗透,使松散体固结,提升围岩凝聚力和内摩角、提升围岩承受剪切面的法向应力及增大围岩外表剪切滑动面。

结语

综上所述,塌方事故时有发生,它不仅给交通行车带来不便,而且给人的生命安危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公路隧道塌方事件有很多的原因,所以从规划修建开始就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施工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要谨慎,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公路隧道的施工在未来还会有很大的发展,不足之处也将得到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莫朝良.隧道施工中的塌方防治技术[J].交通世界,2018(17):116-118.

[2]游鹏飞,牟瑞芳.基于改进耗散结构理论的地铁隧道塌方演化过程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2,12(06):170-173.

[3]王富国.浅埋公路隧道施工塌方事故的预防与整治技术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6,8(1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