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专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专题研究

苏玮

(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历来,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不同时期,我国都赋予文化建设不同的涵义,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继承了毛泽东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理论,在文化建设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党关于文化发展战略的思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讨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通过对比不断学习,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都具有重要而又现实的意义,为我党全面认识与把握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遗产。这些具有创造性的战略思想和系统性的文化理论,奠定了中国文化建设的基础,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不同时期;文化建设;战略思想

1毛泽东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

近代以来,由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仁人志士寻找能够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建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利益的文化形态,成为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愿望。直到五四时期,我们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走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选择既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先进分子历经曲折而又殊途同归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结晶,也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并且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之所以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力量,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能够解决中国社会和世界发展的根本问题。但是,想要完成文化的根本转向,并不全盘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这在当时的中国也是我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毛泽东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所以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创造出具有中国特点和民族风格的新文化,是我们要面临的最艰难最主要的问题,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课题。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灵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2.改革开放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党的领导对文化发展的方向进行了调整,创造性地提出并使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创造性地提出文化建设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方针,丰富了毛泽东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同时也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建了基本的战略框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确立后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着眼于文化建设新的形势,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和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的新论断。在当今世界,随着知识经济与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和科技在整个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和深化,知识、文化、价值观念等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以文化实力为核心的软实力影响着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发挥。谁掌握了先进的知识和文化,谁就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优势。

4.新的文化发展观为科学确立文化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了系统阐述。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中的文化、精神力量,是国家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对内就是一种凝聚力、向心力、传播力、创造力和生命力,对外就是一种辐射力、影响力、吸引力、亲和力和感召力。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把“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重要命题正式写入党的报告,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是在文化建设领域总结历史、面向世界、着眼未来做出的重要论断,表明国家和政府正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

5.习近平关于中国文化建设的思想

5.1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推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最深沉的力量,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重要支撑。从弘扬中国精神、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最深厚的价值基础。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近现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理想信念,也就是对于中国梦所体现的价值追求的深刻认同。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提供了持久的动力源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5.2阐释好中国特色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这“四个讲清楚”为我们如何在与外部世界的比较中阐释好中国特色指明了方向。世界是多向度发展的,世界历史不是单线式前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阐释好中国特色,对于帮助世界认识中国,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有着重要意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无比壮丽的崇高而伟大的事业,但这一伟业的实现不可能一片坦途,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为之付出艰辛的不懈的努力。面对前进道路上复杂多变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只有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勇于实践,敢于开拓,才能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如期实现。

作者简介:苏玮(1992-),山西大同人,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