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肿瘤核磁共振影像特征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卵巢肿瘤核磁共振影像特征价值分析

符运燕

长沙医学院影像学院2016级影像学2班

湖南长沙410219

[摘要]目的探讨卵巢肿瘤核磁共振影像特征价值。方法将我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120例符合卵巢肿瘤病理检查和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CT检查,观察组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两组患者对恶性良性肿瘤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和影像学特征。结果核磁共振成像检验准确率为93.9%,明显高于CT检查准确率70%;观察组患者对恶性良性肿瘤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检测恶性肿瘤的成像特点表现为,有实性肿块,呈“网膜状”,卵巢形态不规则,存在中等强度信号;而对照组检测恶性肿瘤的成像特点表现为,有分叶状囊实性肿块,呈“饼状”或“污秽样”,轮廓粗糙,加强CT呈现不定型钙化或不均匀强化。结论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卵巢肿瘤的应用价值高,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卵巢肿瘤;核磁共振;

卵巢肿瘤是指发生于卵巢上的肿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肿瘤性疾病,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1]。研究表明,卵巢恶性肿瘤是妇科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发病早期,主要依靠临床症状来判断,多表现为便秘、腹胀、尿频、感觉腹中有包块,甚至有患者肿瘤会引起绝经后出血、男性化、性早熟等[2]。近年来,临床上应用于测定肿瘤标志物的主要有CA125检测、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和CT检测。由于CA125检测通过检查肿瘤标志物来确定卵巢癌的方法特异性较差,不作为临床研究重点[3],因此本研究重点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和CT检查在卵巢肿瘤鉴定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将我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120例符合卵巢肿瘤病理检查和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8.3±4.3)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5.2±2.1)年,产次0-4次,平均(1.8±0.5)次,良性肿瘤28例,恶性肿瘤32例;对照组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49.5±4.2)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1±2.2)年,产次0~4次,平均(1.9±0.6)次,良性肿瘤30例,恶性肿瘤30例。排除严重精神病患者、有其他严重妇科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同意且签署知情书。两组在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产次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CT检查,利用X线束对子宫及附件区域一定厚度层面进行扫描,观察卵巢肿瘤的大小、形状以及血流情况,初步诊断肿瘤的性质。观察组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采用超导性磁共振机扫描横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检查序列轴位,注入GD-二聚体TPA造影剂0.1mmol/kg,按照横轴位、冠状位、矢状位进行增强扫描,扫描视野控制在250-320mm,层厚设置为4-5mm,层间距设置为1mm,最后将扫描数据进行处理。观察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肿块特点、信号情况,对于初步诊断为卵巢癌的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和病理检验。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需进行病理检验和手术治疗,根据病理检验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对良性恶性肿瘤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和影像学特征。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2检验,当P<0.05时,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成像特点

观察组检测卵巢肿瘤成像特点:有实性肿块,呈“网膜状”,卵巢形态不规则,存在中等强度信号[4],其中卵巢成熟型畸胎瘤:8例患者均出现肿块混杂信号,可以观测到T1和T2双低信号,钙化情况和骨组织,同时也存在长T1和长T2信号,经脂肪强度压制,信号均表现为高强度,其中有4例信号增强,囊内结节和囊壁出现轻强度情况;15例卵巢巧克力囊肿:呈不均匀信号,包括短T1和短T2信号,长T1和长T2信号以及复杂信号等,3例患者卵巢囊肿边缘和四周组织子宫粘连在一起,4例患者卵巢囊肿显示液-液面;9例卵巢囊腺瘤:4例患者T1表现略高、T2信号表现高强度,5例患者呈现长T1和长T2信号;24例卵巢单纯性囊肿:3例患者卵巢多肿块,囊壁平整且薄,存在长T1和长T2信号,经脂肪强度压制,信号呈现高强度。对照组检测恶性卵巢肿瘤成像特点:有分叶状囊实性肿块,呈“饼状”或“污秽样”,轮廓粗糙,加强CT呈现不定型钙化或不均匀强化。]观察组患者对恶性良性肿瘤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诊断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卵巢囊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妇科肿瘤疾病,根据病理检验可以分为早中晚期,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0%的卵巢囊肿患者在早期确诊,且这些患者五年的生存率不足90%,大多数患者确诊时间都在中晚期,生存率不足65%,这给女性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5]。因此,在卵巢囊肿的诊断上需要更为高效和科学的办法,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CT检查和核磁共振成像是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的两种检查方法,CT检查由于扫描成像方面的局限性,尤其是在扫描细小血管和低速血流方面的缺陷,导致临床特征无法准确的反应,因此在实际临床过程中也应用较少[6]。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核磁共振成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卵巢囊肿的检测中,它通过原子核重建磁共振原理将扫描图像完整清晰地显示出来,从而准确判断卵巢囊肿的大小、位置、形状以及和周围其他组织的关系,具有多维度成像的特点,可以最大限度降低错诊的概率,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7-8]。

本研究结果表明,核磁共振成像的准确率93.3%显著高于CT检查70%的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检测出卵巢成熟型畸胎瘤8例,卵巢囊腺瘤9例,卵巢单纯性囊肿24例,卵巢巧克力囊肿15例。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影像特征,呈现多种形状和肿块,存在多种强度的信号。

综上,不同类型的卵巢囊肿具有不同类型的影像特征和囊肿信号,经过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能够有效判断出卵巢囊肿的位置,确定大小,有效地避免错诊漏诊的发生,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为临床提供依据,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申洋,周延,何为,等.基于IVIM模型的扩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核磁共振在卵巢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35(3):410-414.

[2]祝英杰,杨宏英,严志凌,等.PET-CT显像在卵巢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山东医药,2014,(14):15-17.

[3]高春英,浦建文,隋长平.卵巢肿瘤核磁共振成像影像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3):628-629.

[4]蔡宋琪,强金伟.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和磁共振波谱在卵巢肿瘤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13,28(1):102-103.

[5]谢素瑛.经阴道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4):3-4.

[6]牛惠萍,张俊花,薛改琴.超声造影在卵巢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5(3):371-372.

[7]田峰,易梦璐,齐素文,等.联合检测HE4,CA125和CY-FRA21-1在卵巢癌诊断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2014,29(7):697-700.

[8]葛海云,蒋创.18F-FDGPET/CT在卵巢癌术后复发、转移监测中的应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0,30(8):120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