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间质瘤X线与CT检查的影像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0
/ 2

胃间质瘤X线与CT检查的影像学分析

余霖

余霖

(广西桂东人民医院影像科广西梧州543001)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X线与CT检查的影像学特点,从而得出结论:X线与CT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诊断中各有特异性,胃部双对比造影检查能发现患者腔内型及混合型胃间质瘤;CT检查在定位诊断中具有较强的准确性。

【关键词】胃间质瘤;X线胃部双对比造影;CT扫描;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0-0369-02

胃间质瘤又可以称之为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独立起源于胃壁中的间叶源性肿瘤[1-2]。在胃肠道间质瘤的早期是非常难以诊断的,运用多种不同的影像学手段更有利于判定患者的肿瘤形态,对于临床诊断提供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临床意义[2-3]。为了探讨不同影像学手段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2013年1月-2014年6月间我院采用了X线与CT扫描两种方式对1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诊断,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0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胃间质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实验的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4例,平均年龄为57.49±7.64岁。10例患者均行胃造影及CT扫描检查。按照临床表现将其分类: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为4例,上腹部肿块以及上腹部不适的患者为4例,还有2例患者是在检查其上消化道时偶然发现的。

1.2检查方法

10例患者均行X线胃部双对比造影检查,术前对患者的腹部进行CT扫描并且加以增强扫描。对患者行X线胃部双对比造影的设备为东芝数字胃肠道造影机,患者在接受检查前应当空腹,造影前应当静脉注射10mg山莨菪碱,并且口服一包产气剂。CT检查设备主要应用GE4排螺旋CT扫描仪,检查前按压患者上腹部做好准备,接受扫描前口服一包产气剂。在对肿瘤肿块部位进行扫描时应当选取薄层扫描,在必要时变换体位重新扫描。

2.结果

2.1胃间质瘤X线胃肠道双对比造影表现

本组10例患者均行X线胃部双对比造影检查,7例患者的病灶呈现为半圆形、圆形,边界光整;3例患者的病灶呈现为不规则分叶状。瘤体周边的黏膜呈现推移改变,管壁无僵硬表现。

2.2胃间质瘤CT扫描造影表现

10例患者均行CT检查,7例患者的病灶呈现为类圆形或圆形;3例患者的病灶呈现为不规则分叶状。其中有6例患者的瘤体密度不均,呈现为不均匀强化表现,有5例患者明显可见肿瘤内部坏死、液化;4例患者的瘤体密度均匀,呈现为均匀强化表现。8例恶性肿瘤,肿瘤直径均>5cm,边界模糊,5例患者的瘤体与其临近结构具有非常明显的粘连,且有组织已经直接侵犯了周边组织。3例低度恶性肿瘤,肿瘤肿块直径<5cm,呈现为均匀强化现象。

3.讨论

胃间质瘤无种族差异,男女发病率基本一致,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年龄越小恶性几率越大。胃间质瘤好发于胃底、胃体部黏膜下邻近的肌层。

X线:胃间质瘤钡餐检查时显示黏膜下肿瘤的特点,即黏膜展平,但无黏膜僵硬、破坏,局部胃壁柔软,钡剂通过顺畅。如有溃疡或窦道形成,可表现为钡剂外溢至胃轮廓外。向腔外生长且肿瘤较大时,显示周围肠管受压。

CT:肿瘤多发生于胃体部大弯侧,其次是胃底部。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呈不规则或分叶状,向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生长。良性者,肿块直径多小于5cm,密度均匀,边缘较清,偶可见小点状钙化;恶性者,直径多大于5cm,形态欠规则,可呈分叶状,密度多不均匀,中心可出现坏死、囊变及陈旧出血形成的低密度灶,边缘欠清。如有溃疡及窦道形成,可见胃内造影剂进入肿块内。增强扫描多呈中等或明显强化,有坏死、囊变者肿瘤周边实体部分强化明显,有时可见索条状细小血管影。本组10例患者,我们采用了X线与CT扫描两种方式,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在影像学上具有较强的差异性,与文献报道结果相似[4-5]。

综上所述,X线与CT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诊断中各有特异性,胃部双对比造影检查能发现患者腔内型及混合型胃间质瘤;CT检查在定位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李开信,袁旭东,万水治.胃间质瘤的X线、CT诊断[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10):61-62.

[2]李明鉴.胃间质瘤X线与CT表现的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09,36(20):94-95.

[3]陈培嫣,高剑波,杨学华等.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J].临床医学,2003,23(09):1-2.

[4]BurkillGJ,BadranM,AI-muderisO,etal.Malignant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distribution,imagingfeatures,andpatternofmetastacticapresd.Radiology,2003,226(05):527-532.

[5]武金虎,韩冰,苗山等.外科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分析[J].武警医学,2012,23(07):565-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