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葛兰西知识分子理论看中国无产阶级知识分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从葛兰西知识分子理论看中国无产阶级知识分子

任振兴

任振兴(63671部队,新疆乌鲁木齐841700)

摘要:葛兰西的知识分子理论,独创性地提出了“有机知识分子”的概念,阐明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并对知识分子功能、特点及发挥的社会作用等进行了阐述;以此为理论线索,批判借鉴葛兰西知识分子的“有机性”,联系实际反思当下中国“知识分子”存在问题,对促进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转型,推进整个中国文化建设大有裨益。

关键词:葛兰西;背景;有机知识分子;无产阶级知识分子

安东尼奥·葛兰西的知识分子理论,是在批判继承本土思想家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革命实践,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文化策略反思。独创性地提出了“有机知识分子”的概念,并着重强调了其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批判借鉴葛兰西的知识分子理论,从其知识分子“有机性”的视角考察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作用的发挥,更能给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一个较为准确的历史定位。通过对无产阶级知识的历史追溯与定位,结合对当下知识分子问题进行反思,有助于启发知识分子的“有机性”意识,推动中国文化和社会建设。

1葛兰西知识分子理论提出的背景及过程

1.1社会历史背景:时代反思

任何哲学都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土壤中产生和发展的,是时代的精华和实质知识,葛兰西知识分子理论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首先从国际上来看,随着垄断资本的形成,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与之相应的是劳动人民所受的剥削不断增加,生活每况愈下。

1.2理论渊源背景:批判继承

葛兰西的知识分子理论并非建立于空中楼阁之上,其形成有多种思想渊源。首先是对意大利本土的马基雅弗利、拉布里奥拉、克罗齐等思想家的批判继承。

1.3个人斗争实践:提出过程

伟大的实践诞生伟大的理论,葛兰西个人革命斗争的过程就是其理论提出的过程。一战结束后,意大利革命空前高涨,工人和农民决心要走“俄国人道路”。

2葛兰西有机知识分子理论解析

“知识分子”一词最早的来源基本上是公认的,出现于19世纪的俄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提到:“‘知识分子’一词最早是指19世纪俄国中产阶级的一个阶层。这样一些人受现代教育及西方思潮的影响,对国家的落后状况、沙皇的专制独裁产生不满,并在法律界、医务界、教育界、工程技术界建立了自己的核心,也包括了一些官僚、地主和军官”。“知识分子”自产生以来就受到了西方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发展出丰富多彩的知识分子理论。安东尼奥·葛兰西是意大利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和西方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者。他积极投身于反法西斯斗争的政治实践,并紧密联系斗争形势进行理论创造,为斗争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作为一个强调实践行动的政治型思想家,结合自己革命斗争的实践,提出了独特的知识分子理论,创造性地将知识分子划为“传统知识分子”和“有机知识分子”,突出强调了有机性知识分子社会作用的发挥,并对其特点、功能等进行了阐述。

有机知识分子的功能:

葛兰西认为:“知识分子与生产界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主要社会集团之间的关系那样直接,其关系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整个社会结构和上层建筑体系的‘调解’,而知识分子恰恰就是上层建筑体系中的‘公务员’”。只有具有了维护统治阶级思想意识的人才能称之为知识分子,作为新型知识分子,与传统知识分子相比有机知识分子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1)在市民社会领域中进行文化领导。葛兰西把国家划分为“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国家分别在这两个社会中行使政治强权和文化领导权。这里的文化领导权指的是对市民社会所行使的精神和道德上的指导,对人民的宗教以及世界观进行改革,使人民认同自己的信仰体系、价值观念,确立自己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领导地位。(2)进行宣传教育。有机知识分子对文化的领导,即对文化的传播和意识形态的引导,是通过教育宣传实现的。由于国家意识形态掌握在当局者手中,要想利用现有的宣传教育机构成为人民大众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领导者”是不太现实的。所以,首先要建立自己的宣传教育机构和教育体制,保证教育的平等性。在机构建立后,要通过各种手段对人民进行教育,不仅包括通过学校使人民获得必要的科学知识,还包括通过革命的组织如政党来对人民进行必要的“灌输”,这一点是无产阶级政党易忽视的,也是葛兰西重视文化领导权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育是面向贵族和城市平民的,而对于某些无产阶级(如农民)则有很大的不适应性。(3)实践性及与人民群众的辩证关系。首先表现在他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哲学,这一观点是他在入狱前就形成的,入狱后进行了完善。葛兰西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实践,甚至哲学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实践。

3中国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成及作用的发挥

葛兰西的知识分子理论,独创性地提出了“有机知识分子”的概念,批判借鉴其知识分子的“有机性”,探析中国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成过程,及在早期革命中所发挥的作用,更能对其进行准确的历史定位。

3.1五四时期中国“有机知识分子”的出现

五四时期处于中国社会大变动的时代,是中国现代史上与“反传统”、“反专制”、“反侵略”等充满激进、战斗、革命色彩的词汇紧密相联的重要历史阶段。与社会历史背景相适应,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与中国历史上的读书人有了很大差别,虽然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了历史上各朝各代知识分子以很强的社会使命感,但从未如此地强烈。

3.2中国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成及作用的发挥

“知识分子”这一源于西方的概念在中国被转义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被定为与工人、农民、士兵相并列的四大劳动者。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充分发挥自身社会功能,与工农大众相结合,与民族命运和政治走向相结合,成为夺取革命胜利主要力量和领导者。

首先,党的成立使得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再次,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介入革命政党,并成为夺取政权的主要领导者,在影响革命进程作用的发挥更加凸显。

解决存在问题、加强文化建设,知识分子首先要摆正自身位置、明白自己担负的职责,其次要正确领会和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知识分子的政策,最终争取将自己由理论型知识转化为有机知识分子,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中国文化的整体前进作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423.

[2]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0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