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对防治早产儿呼吸暂停15例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俯卧位对防治早产儿呼吸暂停15例临床观察

胡昌琼

(遂宁市中心医院四川遂宁629000)

【摘要】目的:探讨俯卧位防治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7年1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30例早产儿,参照数字随机表方法将其分为甲乙两组(n=15),甲组早产儿予以俯卧位护理方法进行干预,乙组早产儿予以仰卧头侧位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对比甲乙两组早产儿的临床疗效与呼吸暂停例数以及呼吸暂停次数、呼吸暂停发作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结果:甲组早产儿的临床疗效、呼吸暂停例数、呼吸暂停次数等指标均明显高于乙组,组间各项指标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用于防治早产儿呼吸暂停效果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俯卧位;早产儿;呼吸暂停;防治

【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4-0077-02

早产儿呼吸暂停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患儿一旦缺氧时间超过1min则可能引起脑损伤,给患儿生命造成危险。临床已确定的早产儿呼吸暂停的防治方法是通过氨茶碱、纳洛酮等药物进行治疗[1],但是采用哪一种体位进行护理还存有一定的争议。本研究为进一步早产儿运用俯卧位进行护理预防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效果显著,现将本次研究相关内容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7年1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30例早产儿,参与本次研究的对象无1例有以下症状患儿:新生儿复苏后、肺部疾病、先天性发育异常、低血糖与低血钙等电解质紊乱。参照数字随机表方法将其分为甲乙两组(n=15)。甲组:男性患儿10例,女性患儿5例;发病日龄范围在0.5到4d之间,平均(2.45±1.12)d;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患儿4例,1500~2000克11例。乙组:男性患儿9例,女性患儿6例;发病日龄范围在0.5到4d之间,平均为(2.31±1.02)d;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患儿4例,1500~2000克患儿11例。甲乙两组患儿均符合新生儿呼吸暂停诊断标准,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性别、发病日龄、出生体重等一般基线资料具有较高的均衡性(P>0.05),分组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两组早产儿均在NICU早产儿监护室内进行治疗,室温范围为24~26℃,相对湿度为55~65%,将患儿裸体放置于配有鸟巢的保暖箱,维持患儿中性温度,予以早产儿喂养、静脉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有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患儿予以氨茶碱进行治疗,通常给药3~5d,必要情况下应辅以纳洛酮进行治疗。甲组患儿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采取俯卧位的护理方法,在患儿喂奶30min之后维持患儿俯卧位,抬高患儿头部15°,头偏向一侧,左右交替,四肢自然摆放呈蛙状,每隔2~3h为患儿更换一次体位,确保患儿每天俯卧时间≥18h。乙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采取仰卧头侧位的护理方法,将患儿头偏向一侧,左右两侧交替,四肢自然垂放,确保患儿颈下无任何支撑物,每隔2~3h更换一次体位,确保患儿每天仰卧时间≥18h。严密监测甲乙两组患儿的呼吸、心率情况。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疗效与呼吸暂停例数、呼吸暂停次数、呼吸暂停发作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患儿治疗24h后为出现呼吸暂停的则为显效,患儿治疗72h后为未再出现呼吸暂停为有效,患儿治疗72h后仍然有发作呼吸暂停、病情加重或是改用CPAP、机械通气治疗为无效[2]。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来对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与百分比(%)来表示相关数据,用t与来进行检验,P<0.05则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甲乙两组早产儿临床治疗疗效对比

对比甲乙两组早产儿临床疗效,甲组早产儿治疗疗效明显高于乙组,组间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疗效对比详细如表1所示。

表1甲乙两组早产儿临床疗效对比

3.讨论

临床中早产儿呼吸暂停是十分常见的,大约有50%~70%的极低体重早产儿于出生后1周内发生呼吸暂停。呼吸暂停的危害性大、后果严重,应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积极予以积极有效的护理进行干预。临床针对预防早产儿呼吸暂停体位护理进行干预主要有俯卧位与仰卧位,而俯卧位相对仰卧位具有以下五个优势:一是仰卧位时,患儿头部抬高15°的情况下肺下段通气更佳,肺通气/血流值合适,有利于呼吸系统的发育,大大降低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率;二是早产儿呈俯卧位时,胸廓、腹部运动协调性更好,维持肺通气分布比仰卧位更平衡,改善患儿动脉痒合,增强患儿呼吸效率[3];三是俯卧位抬高患儿头部倾斜有利于减少心动过缓、低氧血症的发生率;四是俯卧位时,有助于患儿胃肠蠕动,促进患儿胃排空,减少因胃食管反流而造成的呼吸暂停的发生概率;五是俯卧位时,患儿安静睡眠时间高于仰卧位,安静睡眠有助于患儿稳定呼吸,改善患儿肺活量[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甲组患儿采用俯卧位预防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乙组患儿采用仰卧位的预防效果,且患儿甲组呼吸暂停次数、呼吸暂停次数、呼吸暂停发作时间、氧疗时间以及住院天数也明显低于乙组,组间各项指标数据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注意的时,由于患儿长时间俯卧位呼吸有可能会因为口鼻受压而导致呼吸暂停,对此应密切监测早产儿的心电、血氧、肤色、呼吸情况。

【参考文献】

[1]王嘉惠.俯卧位辅助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1):34+40.

[2]时亚明,张玉侠.俯卧位改善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15,15(02):72-75.

[3]赵婧,母得志.早产儿呼吸暂停诊治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03):291-294.

[4]邹先阶.两种体位在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0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