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30例临床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慢性肾小球肾炎30例临床治疗分析

徐慧娣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5)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诊治方法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30例临床药物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结果:3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经临床药物治疗,临床控制11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结论:通过临床药物治疗防止和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临床症状得以改善或缓解,防止严重合并症,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治疗药物宜联合应用。

【关键词】慢性肾小球肾炎;药物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4-0150-02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由于多种原因通过免疫反应造成的肾损害,起病缓慢,急性肾炎迁延不愈超过一年以上可导致慢性肾炎,治疗以保护肾功能、改善症状、消除蛋白尿并巩固疗效为主,选择性应用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治疗,较急性肾炎治疗困难,预后较差[1]。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30例临床药物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17~49岁,平均年龄40.0±2.5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9年,平均2.5年。治疗前24h尿蛋白定量为(1.51±0.43)g,Alb为(29.10±7.85)g/L,Scr为(231.65±78.25)μmol/L,BUN为(10.11±4.09)mmol/L。轻度蛋白尿者13例,大量蛋白尿者12例,无症状性蛋白尿及镜下血尿者5例。

1.2方法

患者卧床休息,给予常规营养支持,选择低蛋白、易消化、低钠、低盐的食物,控制血压。降低肾小球血管阻力采用卡托普利12.5~25mg/次,每日2~3次;血压持续增高者给予氨氯地平5~10mg/次,每日l~2次。抗凝治疗华法林应用时剂量应严格个体化,初始剂量4~10mg/d,根据凝血酶原时间以1mg为阶梯调整剂量。药物使用期间应定期(至少每3~4周1次)检测凝血酶原时间,以防出血。低分子肝素钠盐和钙盐,是由普通肝素分解为一些由较短的多糖链构成,相对分子质量在4000~6500之间的化合物[2]。常用的低分子肝素制剂有达肝素钠5000U,1次/d,腹壁皮下注射;依诺肝素钠、那屈肝素钙4000U,1次/d,腹壁皮下注射。常用的血小板解聚药有:双嘧达莫100mg/次,3~4次/d,口服;阿司匹林50~100mg/d。

1.3观察指标

观察通过尿常规,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尿素氮(BUN)。

1.4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控制:尿常规检查尿蛋白转阴性,或24h尿蛋白定量正常;尿常规检查红细胞数正常,或尿沉渣红细胞计数正常;肾功能正常。显效:尿常规检查蛋白减少2个“+",或24h尿蛋白定量减少≥40%;红细胞(RBC)减少≥3个/HP或2个“+”,或尿沉渣RBC计数检查减少≥40%;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与正常值相差不超过15%)。有效:尿常规检查蛋白减少1个“+”,或24h尿蛋白定量减少<40%;RBC减少<3个/HP或1个“+”,或尿沉渣RBC计数检查减少<40%;肾功能正常或有改善。无效:临床表现与上述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或加重者[3]。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30例患者经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0.55±0.13)g,Alb为(40.65±7.89)g/L,Scr为(149.55±70.25)μmol/L,BUN为(7.98±3.22)mmol/L。观察指标较治疗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临床控制11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

3.讨论

临床特点为病程长,病情逐渐发展,有蛋白尿、血尿及不同程度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于患病2~3年或20~30年后,终将出现肾衰竭。起病缓慢,病程迁延,时轻时重,肾功能逐步减退,夜尿多,尿密度降低。后期出现贫血、视网膜病变及尿毒症。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水肿及高血压等表现。病程中可因呼吸道感染、劳累等原因诱发急性发作,出现类似急性肾炎的表现。有的无慢性肾炎病史,而以尿毒症为首发症状。尿液检查尿蛋白+~+++,尿蛋白定量<3.5g/d;尿蛋白电泳以大、中分子蛋白为主。尿红细胞+~++,形态检查为多形性[4]。可见各种管型。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均有程度不同的损害表现。B超检查双肾可有结构紊乱、皮质回声增强及缩小等改变。肾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定慢性肾炎的病理类型。

慢性肾炎的治疗主要包括积极控制高血压,应用抗凝和血小板解聚药物,防止引起肾损害的其他因素,如感染、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积极控制高血压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应选择能延缓肾功能恶化和具有肾保护作用的降血压药物,力争把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蛋白尿≥1g/d,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Hg以下;尿蛋白≤1g/d,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肾功能不全患者一般以低蛋白饮食为主,限制在30~40g/d,多给予优质蛋白。肾功能正常而又有大量蛋白尿患者,可放宽,但不宜超过1g/(kg·d)。积极控制高血压,ACEI、ARB可作为一线降压药物,除有降压疗效外,还可降低肾小球内压,降低蛋白尿,延缓肾功能恶化,减轻肾小球硬化。ACEI不仅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亦可抑制组织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肾小球、出球小动脉张力,改善肾小球内血流动力学,ACEI尚使组织内缓激肽降解减少,缓激肽扩张效果增强。缓激肽尚可刺激细胞膜磷脂游离出花生四烯酸,促进前列腺素生成和增强血管扩张的效应。利尿药治疗时,肾功能差者(肌酐清除率<30ml/min),噻嗪类药物疗效差或无效时,应改用袢利尿药,如呋塞米20~40mg,每日2次。抗凝和血小板解聚药物目前治疗并无统一方案,认为有明确高凝状态和某些易引起高凝状态的病理类型(如膜性肾病、系膜毛细血管增生性肾炎)可较长时间应用。

防治能引起肾损害的其他因素,避免上呼吸道及其他部位感染,以免加重肾损害导致肾功能恶化。避免使用肾毒性和易诱发肾功能损害药物,如庆大霉素、磺胺药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纠正高脂血症、高血糖、高钙血症和高尿酸血症。应用ACEI时可引起高血钾及肌酐升高,对肾功能减退者要注意监测。

总之,慢性肾小球肾炎严格观察临床症状,进行常规检查。在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中药物治疗发挥期重要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加快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刘斌.84例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诊治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4(29):138-139.

[2]王忠生.阿魏酸钠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30例临床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4,29(6):510-511.

[3]罗小东.3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诊治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8):93-94.

[4]林源.5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诊治分析[J].中外医疗,20l3,32(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