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王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王震

王震

河北省沧州市第三中学王震

新教材的编排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其设计已为学生的参与教学、主动探索问题创造了条件。那么,在具体实施中,如何通过学生的参与,使学生逐步掌握参与教学和主动探索问题的学习方法、技巧,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一大课题。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好的导入能振奋学生的精神,激发学习兴趣,顺利进入学习情境。导入的方式有多种,如复习引入、古诗导入、猜谜导入、故事导入、导言引入等等。运用得当,都有较好效果。在新教材每篇课文的导言中,穿插了不少精彩的故事,象“女娲造人、嫦娥奔月、荆轲刺秦王、烽火戏诸侯”等,都想象奇特,引人入胜。教师在教学中能灵活引用的话,效果是明显的。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各有千秋,可交替使用。而在学生参与方面,则稍有欠缺,有点过于强调教师本位。在《大一统的汉朝》一文教学中,我采用了表演引入。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引导学生自编自演,将上节课的知识和导言内容通过表演再现于学生眼前,集“复习引入”与“故事导言引入”为一体,既复习了旧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更使没有参与表演的同学觉得别开生面,耳目一新甚而跃跃欲试,期盼自己也能有机会扮演历史人物。营造了一种很好的历史情境。使课堂气氛迅速活跃。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拉开了精彩的序幕。

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有了好的开头,下面的一切就顺利得多。在教学过程中,我更注重让学生参与,力求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以及生生合作探究的过程。变“一言堂”为“全言堂”,着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一)运用提纲,理清线索,感知全局。新教材的编排虽然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但时序性乃历史学科的固有特性,在课本体系线索不明显,甚至模糊的情况下,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每一段历史知识间都有一条时隐时显的线索贯穿全文,或以历史人物为线,或以历史时间为线,还可能以历史事件为线,这就是文章的脉络。教师的任务是带领学生挣脱课文框架的束缚,把这一脉络给提练出来,并以此顺藤摸瓜,化繁为简,统领全文。从而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我在《大一统的汉朝》一文教授中,把这一问题设计成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先将事先准备好的纸发给各学习小组,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以人物为中心,合作设计汉朝的发展脉络,学生自学设计后,其成果由学生上台展示。这种参与使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的设计不一定能非常的科学合理,教师要抓住“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再引导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将其他的内容,象时间,相关事件等等,补上,使之完善。或展示事行准备好的《大一统的汉朝》提纲,由学生自行完善,这样一来既让学生体验了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快感,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学习劲头更足了。教师则可以顺势诱导,让他们进入第二种活动。

(二)深研课本,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通过活动,对新知识已有了大体的认识,但不细致,这时要求学生利用提纲,结合课本丰富完善知识,提出问题,并记录到本上,。归纳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例如,本课有的学生提出(1)西汉初年为什么经济萧条?(2)什么是以德化民?(3)为什么文帝景帝重视以德化民?(4)四书五经是什么?……教师可让学生解答,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资料合作探究,共同完成。之后,教师还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如为什么汉武帝能实现大一统?你认为汉武帝时的政策那些是进步的?通过这些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三、抢答竞赛,巩固新知识。通过情境导入,合作探究,学生已经不自觉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心中己有了一定的参与渴望,那么,如何使大部分学生的内在参与需求外化为自主的行为活动,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参与”成为每一位学生的自主行动。

在《汉朝的大一统》中,我主要是通过抢答竞赛这各活动来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强化的。将事先设计的一组外延扩展较宽、内在联系较强的探究题组,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董仲舒提倡的儒术与孔子的儒家思想有差别吗?先由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再分组抢答,其间,教师加以适当点拨,既帮助学生突破了文中的难点,掌握了知识,又活跃了课堂,较好的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评价辩论,提高学生历史实践能力。通过前几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参与意识、参与技巧,就可以试着放开手,变“牵着走”“扶着走”为“自己走”。新教材的编排高度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象“动脑筋,活动与探究”一类的练习,都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大胆放开手,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参与,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让古老的历史知识,历史人物都鲜活过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如“活动与探究”中的“比一比,秦始皇与汉武帝谁的功劳大?”可先由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形成观点对立的两大组展开大辩论,大家自由辩论,再由老师或主持人归纳总结,说明此类问题无固答案,重在参与。这种形式可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把创新意识引入课堂。

以上各点,是我在讲授《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的做法,以及一些肤浅的认识。我力求在教学教程中能使学生“人人心动,个个参与”,增加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的乐趣。使课堂焕发活力,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