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的环境问题与水产养殖环境工程技术的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水产养殖的环境问题与水产养殖环境工程技术的进展

钟雪情

广东天瑞科技有限公司510000

摘要:随着人类对水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和水污染程度的日趋严重,全球水资源短缺的环境问题日显突出。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水产养殖是以水为载体的渔业生产,传统的水产养殖对水资源的消耗量大,既带来养殖自污染,又排放大量的养殖废水污染环境,还加剧了对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发展以水产养殖环境工程技术作依托的节水型无害化的工厂化养殖、生态养殖是21世纪水产养殖的方向,本文具体分析水产养殖的环境问题和工程技术,希望给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问题;环境;工程技术

水质是影响养殖成败的关键因素,但鱼类赖以生存的江河、湖泊、浅水海湾等水体环境正受到日益严重的污染,同时,传统养鱼业的发展与控制环境污染的矛盾又日益突出;因此,水产养殖环境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和环境领域的系统工程问题。水产养殖是以水资源为载体。传统的水产养殖方式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且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使人们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因此,发展以水产养殖工程技术为依托的无害化养殖方式势在必行。

1水产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

1.1水产养殖出现自污染并使水质恶化

传统水产养殖是靠施肥或投饵获得尽可能多的鱼产品,生产中产生的残饵、残骸、鱼体排泄物和施放的化肥、药物等使水产养殖产生自污染。尤其是随着养殖方式向集约化转化,养殖密度和投饵量大大增加、鱼体排泄物和残饵量、施药量也相应增加,养殖自污染更趋严重。

1.2水质恶化

传统的水产养殖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水质恶化问题。在传统的养殖方式中,养殖人员依靠施肥或投入饵料吸引鱼类,而在养殖中投入的化肥、饵料等都会污染水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养殖方式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施肥的力度增加,饵料的数量也明显增多,致使养殖的水中,产生大量的病毒、细菌等有害物质,影响了养殖产品的质量。

1.3加剧污染

传统的水产养殖加剧了环境污染。在传统的水产养殖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物质,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并加剧了水资源的污染。当一些残饵留在水中,导致水体缺氧,鱼类和贝类无法生存。传统的水产养殖需要换水,而换水则浪费大量的水资源。

1.4破坏生态

传统的水产养殖破坏了水域的生态系统。养殖水具有很高的生态环境价值,如蓄水调洪、防洪、防旱等。传统的养殖方式以鱼产量的增长作为最终目标,若忽视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就会破坏生态环境,导致水草灭绝,影响物种的多样性。

2水产养殖环境工程技术

常规的水产养殖,以施肥或投饵方式饲养,并以大量用药作保障进行养殖,耗水量大,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资源的浪费性、环境的污染性、产品的毒害性和非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便是开展以水产养殖环境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为依托的节水型无害化的工厂化养殖和生态养殖。

2.1推行实用技术

(1)创新传统水产养殖方式方法,应推行实用技术。比如,养殖人员可将臭氧应用于养殖水体的消毒净化。用臭氧处理过的养殖污水,细菌明显减少。若将臭氧和生物滤池结合使用,可有效去除氨氮和有机物,促进养殖生物的健康成长。(2)养殖人员还可以将液态纯氧增氧技术和吸污技术应用在水产养殖中。液态纯氧增氧技术可提高养殖水的含氧量;吸污技术可实现养殖污水的自动去污。(3)养殖人员还可应用热泵技术。热泵技术可提高养殖水的温度。在未应用热泵技术前,对养殖水的水温进行加热需要较高的费用,应用热泵技术后,可以节省一半的成本。

2.2使用现代技术

(1)创新传统水产养殖方式方法,应使用现代技术。比如,养殖人员可综合利用养殖污水,提高污水的利用效率。采用生物滤池水去除氨氮和有机物后,可将该水放入果蔬培育中作为灌溉水,将污染降到最小程度,以促进养殖行业的良性循环。(2)养殖人员还可以应用无害化排放技术。对于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养殖人员可应用孔石莼吸收其中的氮、磷营养盐,避免养殖水出现富营养化问题。孔石莼不仅能吸收营养盐物质,而且还能增加水中的溶氧量,为鱼类提供充足的养分。(3)养殖人员可以应用生态型养殖技术。所谓的生态养殖型技术就是创造鱼藻共生的系统。在培育鱼类的同时,促进藻类生物的成长,不仅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更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我国的科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后发现,应用生态型养殖技术可以增加水中的溶氧量,降低水中的氨氮量,从而提高水质,保证养殖水中鱼类的质量。

2.3其他环境工程创新

传统水产养殖的方式方法,还应采取一些环境生态工程措施。(1)可以对养殖水域的生态系统进行重建,种植一些水生植被,禁止放入草食性鱼类。(2)可以对富营养化的湖泊进行生态恢复,提高水草覆盖面积和生产量,降低鱼饵和肥料投入的比重。在这些环境工程作用下,养殖水域的生态功能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2.4水产养殖环境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景

随着世界性水荒的到来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今后各国将采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方式,并进一步完善水处理技术。其中,养殖污水的综合利用与无害化排放技术具有极大的研究开发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虽然生物滤池去除氨氮和有机物的效果比较好,但会使水中硝酸盐含量增加,硝酸盐毒性比氨氮低,却同样影响鱼类生长,并且硝态氮(NO矛一N)高的废水排到环境中会引起二次污染。故从生态学观点出发,综合生产系统较单一生产系统在能量和资源利用方面具有更高的效能比,更佳的稳定性和良好的效率,21世纪水产养殖的主流是生态型养殖。近年来,欧美(美国、丹麦等)和我国等国家发展了鱼菜共生、鱼藻共生系统。利用养殖肥水培育蔬菜、花卉、水果、藻类,既能提高水产品和蔬菜等产量,又能净化水质,把污染降到最低程度,从而形成小生境的良性循环。中国水产科学院上海渔机所研制成功的组合式鱼菜共生系统,使系统中溶氧量达3一5mgI/J,氨氮量低于0.2mgI/,,水质优于一般鱼塘,鲤鱼增重为129.2%,同时黄瓜和西红柿单产达24~25t/hmZ。日本人用孔石药与对虾混养,发现孔石纯能吸收大量的N、P营养盐,并增加水中溶氧量;用石药处理真绸养殖循环水,N、P去除率分别为39%和21%,回收的石药又可作鱼贝类的优质饵料。

3结束语

传统的水产养殖需要耗费大量的水资源,且会影响水质,加剧污染,破坏养殖水域的生态。因此,相关养殖人员应对传统的养殖方式进行变革,采用环境工程技术保护水域环境,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环境工程技术作为当今社会经济和环境领域的一项系统工程在21世纪将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发展,在水资源、水环境的保护利用以及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日益重要。而作为水产养殖环境工程技术的重要内容,养殖污水的综合利用与无害化排放技术对未来水产业的发展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大海.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14.

[2]阮贇杰.水产养殖与加工废水生物絮体资源化技术研究.浙江大学,2013.

[3]陈杰.基于水产养殖技术工程的研究.农业科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