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魏俊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浅谈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魏俊平

魏俊平

内蒙古自治区石油化工监督检验研究院内蒙呼和浩特010010

摘要: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关系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我国当前质量供给存在一些问题,提升质量,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关键词: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质量安全形势稳定向好,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矛盾和问题突出,存在大量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特别是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导致大量“需求外溢”,消费力严重外流。基于此,中央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改革的主攻方向,把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作为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

一、当前我国质量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探索形成一批宝贵的质量管理方法,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发展之路。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有关部门通力合作抓质量,我国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从2001年的75.8%上升到2015年的91.1%,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从2001年的76.41提高到目前的83.34。但客观地讲,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从人民群众对质量的需求和评价看,我国质量发展水平还有明显差距,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短板之一。

(一)质量总体水平还不够高

一是部分产品档次偏低,标准水平和可靠性不高。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有相当比重的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高端芯片、精密检测仪器等依赖进口。二是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不强,总体处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进口商品质量也不容乐观。三是服务业质量水平提升缓慢。在部分服务领域,普遍存在服务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缺少知名品牌等问题。四是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企业,可以说是“制造大国、品牌弱国”。

(二)质量技术基础还不够强

在计量方面,一些领域缺乏计量基准、标准,我国被承认的校准测量能力与美国、德国等有相当差距。世界计量技术正在发生革命性改变,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自然基准取代实物基准,我国量子计量基准尚未全面研制,现有成果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在标准方面,标准缺失、滞后、老化的问题比较突出,标准交叉、重复、矛盾的现象仍然存在,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不完善,标准国际化的水平也有待提升。在认证认可方面,我国颁发的认证认可证书世界第一,但还不是认证认可强国。目前,国际上广泛运用的认证制度和认证规则主要是由发达国家主导产生,我国认证制度在国际影响力、对国际贸易规则的主导能力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检验检测方面,我国三万余家检验检测机构中,绝大多数小、散、弱,检不了、检不准的问题仍然存在。

(三)质量发展的局部环境还不够好

我国质量发展的整体环境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一些局部环境并不理想。一方面,全社会对质量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不均衡。有的地方思想上重视、政策上支持,有的仍是重速度、轻质量,每年都有不少地方因区域性质量问题被挂牌整治。有的把质量简单地看作市场监管的一部分,甚至有的认为质量是市场行为,政府不用多管,实际上许多国家都把质量作为国家战略来抓,政府带头抓质量。另一方面,推动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健全,基础保障能力明显不足,特别是法律法规建设相对落后,质量教育和技能培训差距明显,基层基础建设有弱化倾向,推动质量发展的合力不够。

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当前我国质量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相对落后的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供给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的质量安全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质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这在我国质量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将对我国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可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是大势所趋,也是当务之急,利国利民。

(一)提升质量有助于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走势分化。一方面产能过剩,主要是低端、落后的产能过剩;一方面供给不足,特别是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有的地方产能过剩,产品卖不出去,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有的地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供给质量不断提升,市场销售供不应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要任务就是要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二)提升质量有助于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消费需求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连接供需两端的,就是产品和服务。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消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实践证明,有质量,才有市场;质量好,可以起到润滑剂与增幅器的作用,有助于放大需求、促进增长。

(三)提升质量有助于提高出口竞争力

当前,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体现为质量的竞争,打的就是质量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堵截与发展中国家后发追赶的“前后夹击”,德国、美国等纷纷实施“工业4.0”“再工业化”战略,打造技术和质量的双重优势。我国过去主要靠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必须加快培育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提高出口竞争力。

(四)提升质量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效益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就是除去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通过技术进步等新增加的产出。技术进步必须创新,但创新从何而来?关键要从需求中来。“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盯住质量就是盯住需求,就会推动创新、推动技术进步。质量提升的过程也是标准升级的过程、科技进步的过程,有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质量对于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最重要的就是国家质量技术基础(NQI),包括计量、标准、合格评定(一般包括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又称为未来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它们不仅是实施质量管理、提升质量水平的基本手段,更是保障国民经济运行的技术支撑,是促进国际合作和经贸往来的“世界语言”和“技术语言”,还在政治、社会、科技乃至国防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科技领域,质量技术基础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比如,历史上每次技术革命,都和计量测试技术突破息息相关。标准既是技术积累的平台,也是创新扩散的平台。

提升质量还能有效提高经济发展效益。一是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在一定意义上说,质量好就等于数量多”,提高质量意昧着使用寿命的延长,意味着制造和维护成本的下降,意味着废品的减少,也就意味着资源的节约。二是提高附加值、增加利润。质量越高,产品的价值就越高,卖出的价格往往也越高,也就是优质优价。三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耐用性,对于减轻环境和气候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可见质量提升意义重大。当前,我们确有必要运用丰富的质量手段,创造多元的质量供给,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参考文献

[1]支树平.提高供给质量建设质量强国.[J].《行政管理改革》,2017,1(01):15-2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2017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