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血脂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血脂分析

郑卫丽

郑卫丽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中医院检验科浙江省3176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脂变化特点。方法267例疑诊或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根据病史、实验室检查及CAG分三组:冠脉正常组、急性心肌梗死组、非急性心肌梗死组。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次日化验血脂。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早期(发病24~36h内)血脂水平已出现明显变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po)A均下降。与冠脉正常组相比,TC、TG、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急性心肌梗死组相比,TC、LDL-C、Apo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脂TC、HDL-C、LDL-C、ApoA降低,不应以此时的水平作依据,而应早期积极干预治疗。

关键词:血脂;急性心肌梗死;治疗

国内外研究均已证实,血脂的异常与冠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早期的血脂资料相对较少。为此,我们对267例AMI患者发病早期的血脂进行了相关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3-01/2007-05在我院住院行冠脉造影术的患者267例,其中男性206例,女性105例。根据病史、实验室检查及冠脉造影分为三组,冠脉正常组(49例),按病史、实验室检查及CAG分三组:冠状动脉正常组(78例),冠状动脉完全正常或狭窄<50%;急性心肌梗死组(60例),发病时间<24h,心肌酶谱升高、肌钙蛋白阳性、心电图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图形、CAG有1支血管100%急性闭塞;非急性心肌梗死组(129例):左主干(LMCA)、左前降支(LAD)、回旋支(LCX)或右冠脉(RCA)中至少有1支血管狭窄≥50%者,但不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者。合并高血压病184例:冠状动脉正常组47例,急性心肌梗死组36例,非急性心肌梗死组101例。合并糖尿病59例:冠状动脉正常组1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20例,非急性心肌梗死组29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24h内(急性心梗者为发病24h内)抽取清晨(空腹10h以上)静脉血行血脂检测,对各组的TC、HDL-C、LDL-C及冠脉造影结果进行收集整理。

1.3测定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24h内(急性心梗者为发病24h内)抽取清晨(空腹10h以上)静脉血行血脂检测,对各组的TC、HDL-C、LDL-C及冠脉造影结果进行收集整理。三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缺血以及其他对症治疗。如无禁忌证常规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与β受体阻滞剂。A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次,1次/d,睡前顿服;B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次,1次/d,睡前顿服。两组均治疗14d。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血脂变化情况

三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经过三个月的治疗,所有患者的病情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将患者的血脂变化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针对血脂的变化情况,主要对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四项指标进行了对比[2]。对照组治疗前的数据分别为(6.93±1.20)mmol/L、(2.68±0.77)mmol/L、(3.58±0.49)mmol/L和(1.29±0.81)mmol/L,治疗后的数据分别为(6.41±0.91)mmol/L、(2.29±0.73)mmol/L、(3.34±0.67)mmol/L和(1.37±0.49)mmol/L。治疗组治疗前的数据分别为(7.25±1.35)mmol/L、(2.98±0.63)mmol/L、(3.63±0.43)mmol/L和(1.35±0.81)mmol/L,治疗后的数据分别为(4.30±0.71)mmol/L、(1.02±0.48)mmol/L、(1.14±0.83)mmol/L和(1.56±0.52)mmol/L。通过对血脂各项指标的分析,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使用常规治疗方法的对照组,二者存在差异,治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反应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发现使用阿托伐他汀的治疗组中2例患者出现了便秘的情况,当停止使用阿托伐他汀后,其不良反应得到了缓解,而对照组并未出现不良反应。

3讨论

随着生活条件改善,我国居民高血压、肥胖和高血脂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些因素极大增加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对本病的预防和治疗变得越发重要,应做好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宣传,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发病率。

处于应激反应状态下的AMI患者,其机体代谢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中血脂代谢的变化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AMI的救治过程中,在重视心肌血流再灌注的同时,兼顾血脂代谢的变化,可以收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另外,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预防和治疗的关键是找到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和相关性,为此分别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健康人进行分析统计,找出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与本病的相关性,由表得出,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程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呈正相关,说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程度,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有显著疗效。

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性分析

4结语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脂存在动态性改变,其中低密度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第三天达最低点后缓慢上升,高密度脂蛋白LDL-C呈先降低后缓慢升高趋势;甘油三醋TG呈上升趋势;急性心肌梗死组,TC4.808±1.008mmol/L,TG1.430±0.990mmol/L,LDL-C3.269±2.302mmol/L均未超过正常范围,而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脂(TC和LDL-C)超过正常值范围,表明除了血脂代谢紊乱致动脉粥样硬化外,另有因素致动脉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破裂,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影响血脂水平。由于本研究中急性心梗早期TC、LDL-C无明显升高,因此不能根据急性心梗早期血脂水平指导临床降脂治疗。根据2007版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无论患者的基线TC、LDL-C值是多少,在急性心梗时均应尽早给予他汀类降脂治疗。

参考文献:

[1]余秀兰,赵华云,陈伟强,等.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压患者脉压变化与心率变异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3,34(8):1237-1238.

[2]丁清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率及死亡率与性别年龄关系[J].安徽医学,2008,29(5):627-628.

[3]索蒲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与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相关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