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山水画探析园林艺术

/ 2

从中国山水画探析园林艺术

陈高超

苏州大学

一、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和中国山水画一样都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山水画,总起来说把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园林,也以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形式同样载述着这种艺术文化。

二、中国园林艺术

2.1园林艺术的审美

园林艺术的审美性是园林美的最表层的语义。中国传统园林的直接目的就是观赏、游憩,而园林中的自然景物,则是最理想的观赏和游憩的对象了。真山真水固然可爱,然而也有诸多的不便,如路途遥远,其他物质条件也得不到满足,不能久留;造园则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以构园者理想的景来构园,则更能高出一层,从而使得自然山水林木的再现或艺术化。而由自然美景引出对中国山水花的联想,这是赏园的一个主要的主题。

园林之中山水是自然山水的"再现";园中林木,令人联想起山野间的丛林,宅边之乔樟,水边之垂柳,山崖之虬松。可见,中国园林无论是假山池水、林木花草、房舍亭榭,以及人们对这些对象(包括总体的园景)的欣赏,这些形态都是经过造园者的艺术提炼的,从美学上说,应当是艺术对象了,有人的意志和情态在其中了。

2.2园林艺术的意境

在园林观赏中,比此更深一层的语言层次便是园林意境。园林意境,在"隐、秀"之间;但其语义是有深度的,或者说是园林中的"潜台词"。这里所说的园林意境,多指园林形象所表述的诗情画意,这就更走向艺术情态了。

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艺术多为自然的形态(特别是诸江南园林中的水池),自由的曲线,岸边驳石,高低错落,虚虚实实。这些艺术手法也就是中国园林之美学观,而它的画意,则隐含在深层。这种园林的画意是中国传统园林的最有价值的一个方面。

三、中国山水画

3.1中国山水画的美学基础

中国画具有独特的绘画特质,其不仅表现出自然山水的独道理解,还兼有艺术的美学意蕴,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审美特征。

中国山水画的高格品味每每体现在它追求高、深、阔、长、远、势、韵等等,不受时空限制是其审美特点。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山川训》中所述的"三远法"可谓中国山水画审美观照经验的总概括。"高远"、"深远"、"平远"之"三远",显示出审美主体不是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点上去发现对象,而是顾盼流瞥,随心所欲,全景扫瞄,因而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就是一个全方位的经验载体。

3.2中国山水画的审学意境

中国山水画在描绘客观事物时采用不具体详制致的描绘对象的状貌和情态,这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审美特征,也促成了中国山水画别具一格的审美意境。

清朝绘画大师石涛于《题画山水》中写道:"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莫测懵懂间,不似之似当下拜。"提出了神似的观点。这一审美的观点后来被齐白石大师进一步发挥,他说:"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正式形成了"神似"的绘画原则。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谈"画体"时,认为谨细的画最差,因为他"历历俱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是画的下品。可见,中国山水画审美意境的深远。

四、异曲同工之妙

4.1文人作画与文人造园

中国园林与中国山水画一样具有高度的形式美,都是文人在不大的空间中运用小中见大、叠山理水等艺术手法来进行创作表现的。而造园是通过对厅、堂、轩、宅、楼、阁、亭、台以及墙垣、桥梁、铺地等建筑的有机布局,营造出一个个各具特色的"独乐"型园林。园林最重要的是借山水、林石、花木、禽鸟、厅堂来抒情写意,创造抒情画意的造园意境。一所小小的园林,文人们如用心血在高档宣纸上作画一样,落笔前苦心琢磨,落笔时精心运筹,运用类似中国山水画大写意的手法,稍加整治,略微点缀竹、石、梅、松一二,精心设置小品二三,便是以达到同中求异,独具个性的人间别境。造园体现的就是山水画艺术,园林中的画意意味着艺术意境的清新、外延的深远、形象的丰腴和激情的饱满,让人感到底蕴的深厚。美感浓浓,余味无穷。推开任何一座园林的园门,无不都是画意扑面而来,一石一竹皆可入画。园林是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立体再现,人在画中,画在园里。

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园林的主体是自然风光,亭、台、楼、阁的参差,廊房的宛转曲折,在物质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园林的布局,尤其注重整体关系"园林妙处,在虚实互映,大小对比,高下对称"。清代文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也谈到园林的布局:"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截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深或浅,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这种造园艺术与中国的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尤其是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更注重诗画情趣,意境创造,其审美多倾向于清新高雅的格调,所以,在园林艺术中持有"绘画乃造园之母"之说。

4.2绘画审美与造园审美

中国传统园林与传统绘画最具特色的融合就体现在假山与叠石的布局上。从假山的堆叠法和构图上,既能看到对天然山岳的浓缩、提炼,也能看到诸如"布山形、取峦向、分石脉"等山水画的理论。这种关系最终发展到了以画如园、因画成景的地步,有不少园林作品就是直接以某个画家的笔意、某种流派的画风作为造园的蓝本。不少专业的造园匠师和叠山匠师也就精于绘画,他们有意识地汲取各流派的长处用于自己的创作。

扬州的个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江南私家园林代表。个园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是当时大盐商、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私人园林。园内有多种竹,竹叶形状类似"个"字,故取名个园。扬州名园以叠石胜,而堪称诸园之首的个园正是以分峰叠石为特色,尤以"四季假山"而著称。个园的四季假山,就是按照郭熙《画训》"青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来构思堆叠的。园内满植修竹,竹间配置石笋,真假相间的幻觉是成春景。夏山为湖石,山下池水流入洞谷,其洞如屋,曲折幽邃,是夏日纳凉的好去处。秋山是一座黄石山,山的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一抹红霞映照其上,不但使山势更为显露,更觉色彩斑斓,而山又拔地数丈,峻峭凌云,宛如一幅秋山图,秋日登临其上,可北眺绿杨城廊,瘦西湖、平山堂诸景皆揽入园内。山之南有一白色石丘,则象征冬日雪意,是为一幅"冬雪"佳作。

4.3绘画意境与造园意境

中国园林的空间布局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特别是受文人画的影响,追求一种深远的意境。中国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些园林占地面积不大,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富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园林有以景取胜、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其中苏州恰园、留园便是很好的佐例。

苏州恰园,规模不大,但它所追求的是精致之美,小巧玲珑,珠玉珍贝。这种园趣,多在"画意"。若从全园而说,也许可以比作一部"花卉画谱"。一入怡国,便是一景,在粉墙衬托之下,有花卉、单石之属,这真像一幅绘于白色宣纸上的写意花卉。这是整个园之"序",可谓引人人胜。园中之景观,亦处处可领略花鸟小册页之意趣。治园之景多为短景、特写,花草湖石,玲挑剔透,妙趣横生。其中建筑亦不大,石听琴室、拜石轩、王延亭、锁绿轩、小沧浪,面壁亭等等,亦如一幅幅小册页。

留园,始建于明代,被誉为四大名园之一。进入园门,有两重小院,循漫长踏弄直到花园中部。这条踏弄,应用虚实、收放、明暗交替手法,以曲折巧妙的空间变化一扫单调沉闷的气氛,是不使园景暴露无遗而设的障景。向西,"花步小筑"小院,巧石修竹。透过门窗而望,门里有门,窗里套窗,两个小院有机联系,使人产生空间无限深远的幻觉。北侧粉墙,六个漏窗,图案多变,透过窗孔,隐隐约约可见中部山池楼阁一角,沿窗而行,园内景色有步移景异之感。中部的"曲豀楼"、"清风池馆"及"远翠阁"前后参差,高低互应,掩映于古木奇石之间。南面则廊屋花墙,水阁连续,"明瑟楼"微突水面,"涵碧山庄"露台插入水中,层层布局,作环抱之势。淼淼一池清水,倒影历历在目,虚实鲜明,对比清晰。走进石林小院,中心为庭院,周围配以小院,形状大小各异,使空间分开,景面开展。每个小院的处理手法各具特点,以突出景物主体---石峰。各小院以湖石作陪衬,又通过各不相同的窗户与门将小空间和景物形成一气,组成许多局部框景,增强内外空间互应穿插,从而造成了多层次,多画面,而无局促狭隘之感。行经其间,墙上的窗户所构成的框景,犹如一幅幅连续的画面。

山水画的意境,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绽放了其艺术之菁华。中国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景物和精神境界为最终目的,汇集了画意为主要特征的诸多艺术元素,讲究立意,注意意境,追求一种画意深远的审美旨趣,尽管它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山水园林,但在布局上讲究完整、自由、朴素建筑,厅堂的随意安排,结构上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使得中国园林有着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趣味。可以说中国园林是一幅"立体的画",和中国山水画形成异曲同工之妙。

结论

中国的古典园林和中国山水画有着天然的联系。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技术品,富于画意,和山水画一样都是文人、画家积极投身于活动创作的结果。同时,中国的古典园林在营造时很注重自然景物,在空间和意境的经营上,融入中国画的巧妙技法,能够给与人置身画境,如游画中的感受。再次,中国园林可以说是与中国山水画相生相长,同步发展的。注重神品和韵味,画意的深远和意境的营造,在造园创作中追求山水画那种蕴含神往的艺术境界。由此看出,山水画和园林无论在创作者、审美基础和悠远意境上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1、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科学出版社,1987年;

2、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3、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4、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5、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