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农村新型产业模式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1-06-16
/ 1

社会主义农村新型产业模式初探

曹淑连

(哈尔滨市阿城区双丰街道办事处,黑龙江哈尔滨150313)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大潮之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关心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介绍设施农业的内容、优势以及在我国农村发展的前景,强调改变乡村产业模式的重要性。

关键词:农村经济;设施农业;设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农业生产已由以追求高产为主向优质、高产、低耗、高效方向转变。而在今天的广大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还非常有限,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所以,研究适合的经济发展点,会对他们的生活以及农村的面貌改变起到重大的作用。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是根本问题,关键在于寻找契机,给予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建设,基本上可以有以下三种产业模式:(1)农业的高科技术化、产业化,即可以发展设施农业。(2)寻求乡土旅游概念下的发展。(3)房地产投资概念下的风情小镇开发。

综合分析来看,三种方式均有其优势,可以结合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然而,设施农业,作为一种高端的农业产业模式,适应面要远远大于乡村旅游与房地产投资概念下的发展。因为,设施农业不需要特定的人文、地理、历史等因素,而后两者往往是非常需要的。所以,研究与大力推广设施农业的应用,是一条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道路。

1设施农业的概念

设施农业是在人为可控环境保护设施下的农业生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而且涉及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设施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要考虑经济基础,要考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目前已由简易塑料大棚、温室,发展到具有人工环境控制设施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极高的现代化大型温室和植物工厂。设施农业在具有高附加植、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的设施领域中发展迅速,其栽培对象主要为蔬菜、花卉和果树。

2设施农业的内容及优势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以超时令、反季节生产的设施园艺作物的发展为主,且发展迅猛。塑料大棚、中棚及日光温室为我国主要的设施结构类型。其中能充分利用太阳光热资源、节约燃煤、减少环境污染的日光温室为我国所特有。由农业部联合有关部门试验推广的新一代节能型日光温室,每年每亩可节约燃煤约20吨。采用单层薄膜或双层冲气薄膜、PC板、玻璃为覆盖材料的大型现代化连栋温室,具有土地利用率高、环境控制自动化程度和便于机械化操作等特点。设施园艺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新品种、新技术及农业技术人才的投入,提高了设施园艺的科技含量。现已培育出一批适于保护设施栽培的耐低温、弱光、抗逆性强的设施专用品种。工厂化育苗、嫁接育苗、喷灌、滴灌、无土栽培技术、小型机械、生物技术和微电脑自控及管理的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栽培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得以提高。

3设施农业的不足与发展前景

我国设施农业还存在着诸如土地利用率低、盲目引进温室、设施结构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运营管理费用高、管理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及单位面积产量低等诸多问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将向着地域化、节能化、专业化发展,向着高科技、自动化、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工厂型农业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的绿色健康食品。

目前,一些地方依托优势资源开发特色农业,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培育和增强了他们的消费能力,还吸引投资提升了产业经营档次,生产出优质的高附加值经济产品,从而形成了生产需求两旺的良性循环。用全新的视角审视农村,特色和优势几乎无处不在。在市场经济春风的吹拂下,这些特色正日益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效设施农业,可以使各种优势得以发挥,带动农民迅速摆脱传统小农经济的束缚,并将为我国农民的脱困增收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