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中的变与不变——对初中教学与评估方法改革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3

改革中的变与不变——对初中教学与评估方法改革的思考

黄先进

黄先进(重庆市徐悲鸿中学重庆400000)

摘要:教学与评估,是学校工作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个部分。本文面向21世纪,基于核心素养,对当下初中教学与评估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就初中教学与评估方法改革,提出新的思路、对策与方法。并且,就改革具体实践,提出了“变与不变”的哲学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教法与评估;核心素养;初中改革

中图分类号:G6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8)03-0097-03

面向21世纪的核心素养,让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基础教育的育人宗旨。为此,中小学教育改革,也将迈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我们知道,六大核心素养,三个育人维度,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需要我们从学校育人的标准与评估、课程与教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学习环境等四个方面进行变革。

其中,教学与评估是学校新一轮改革的核心与关键。那么,初中教学与评估现状是什么?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

要客观而准确地检讨现状与问题,我们认为,需要一个恰当的标准或要求,来作为讨论的基础或者依据。只有在对照一个正确的标准或要求去谈论,去分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其研究的结果才是真正想要的结果,发现的问题才是我们真正要找的问题。

为此,首先,我们讨论核心素养对初中教育的具体要求。

一、初中核心素养的要求

核心素养提出要从自主发展、文化基础与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此,所谓“全面发展的人”,我们认为可以体现三个方面,或三个层级,即:让中学生成人、成才与成为领导者。

具体到初中阶段,我们提出:把初中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一个自主学习的人、一个积极服务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优雅少年、进步学生、仁爱公民。这就是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育人新目标,也是初中教育的新理想。

对初中三大育人目标,我们进一步细化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初中学生品格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意义,我们认为,要培育五个必备品格,即仁爱、坚毅、礼仪、智力与诚信;另一方面,基于高中学校以及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我们认为,要培养五种关键能力,即:倾听、阅读、表达、思维与实践能力。

二、初中教学与评估现状与问题

围绕初中三大育人目标,基于培养五种关键能力与五种必备品格的要求,我们对初中教学与评估的现状与问题进行检讨。

1.初中教学与评估的现状

我们主要从四个维度去检讨现状。

维度一,教学方法

当下,我们初中的教学方法,主要还是以讲授法为主。一方面,教师“以讲代教”,往往出现教师从反复讲到讲反复,教师从满堂灌到满堂问等现象;另一方面,学生“以听代学”,缺乏主动性,对学习的参与、体验与探究不够。

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习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初中教学的第一法则,主动性法则落实不到位。

维度二,组织教学

当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教学,依然是初中组织教学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讲讲练练评评是初中课堂教学的基本形态。课堂上有活动设计,或任务驱动,或问题探究,不过,真正意义上的深层次学习发生不多,实际意义往往体系为丰富课堂形式。

所以,初中现有的组织教学,有效促进学生深层次学习不够。

维度三,教学目标

初中教学,依然把知识的获得、认知结构的构建作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主要表现为,一方面,虽然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设计,不过,在课堂中往往落实在口头上的教导,对必备品格的培养缺少有效的方法和具体的载体;另一方面,对学科解题能力的训练到位,而对学生倾听、阅读、表达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也不强,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视很不够。

所以,初中教学达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任重而道远。

维度四,教学评估

当下,初中教学评估主要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以终结性评价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主要的标识是:采用标准化答案,多是信息提出,学生是默声作答,试题内容设计往往是故事性问题,以分数作为反馈等等。

所以,初中教学评估,依然停留在“两个为主”的阶段,即:以考试成绩为主,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发展性评价,成长性评价并没有真正建构起来,应该讲,还没有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学评价的宗旨。

2.初中教学与评估存在的问题

基于核心素养对初中教育的具体要求,我们对初中教学与评估的现状,进行了认真而坦诚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初中教学与评估,主要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问题一,学习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问题二,促进学生深层次学习不多;

问题三,达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任重而道远;

问题四,初中教学评估依然停留在“两个为主”的阶段,即,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手段,客观上,还没有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学评估的宗旨。

三、改革的对策与措施

面向21世纪,基于初中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针对初中教学与评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把初中教学与评估改革的主要思路与对策,归纳为:一个关系,两个策略,三个追问,四个要讲,五个要素,六个原则。

具体阐述如下:

1.转变一个关系

初中教学改革到底要改什么?我们以为,核心是转变“教与学”的关系。

那么,在初中,教与学之间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认为:是为学而教。学是教的目的,教是实现学的手段、方法与路径。

“为学而教”的教学改革,要以“学本”作为改革的价值取向。这是解决初中教学问题的逻辑起点。

转变“教与学”的关系,实施“为学而教”的初中教学改进,应该遵循三个原则:学生愿学,是教学改革的起点;学生会自信学,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学生学会,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同时,我们还认为,学生愿学、会学与学会是初中教学改革的三个核心目标。

2.两个改革策略

策略一:既然我们不能选择生源,我们就选择改变教学。

初中是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划片招生,让有教无类成为初中教育的本质特征。所以,抱怨、埋怨都不是正确的心态。

既然我们不能改变政策与环境,那么,我们就只有改变自己。

策略二:既然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根本任务,我们就选择优化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抓手。

优化学习方式,就是要优化初中学生的听说读写想的学习方式。

我们提出初中学习能力的新理论:学习方式可以生成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可以内化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可以转化认知能力。

为此,以优化学习方式为抓手的初中教学变革,有三个阶段也是三级阶梯。即:有方法、成习惯、化能力。

3.教师三个追问

学生愿学是教学改进的起点;学生会学是教学改进的关键;学生学会是教学改进的重点,为此,我们提出,初中教师要建立三个追问。三个追问不是问学生,而是问自己,即:学生听懂了吗?学生会做了吗?学生做正确了吗?

三个追问实施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教师主动参与教学评估;二是让教师能及时地对教学效果进行个人反思。

学生听懂了吗?是督促教师要关注学生听课的情况,并通过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等多种方式,检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知识;

学生会做了吗?是督促教师关注学生做练习的情况,对学生是否知识真正过手,有多少学生过手进行评估;

学生做正确了吗?是督促老师关注学生做练习的正确率,对学生是否规范答题,答题失误等情况等进行评估。

学生听懂了,会做了,做正确了,也就是实现了学生愿学、会学与学会。

4.教师四讲

教师“以讲代教”是不正确的,不过,并不是不要教师的讲。相反,我们以为,要把“教师的讲”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用四讲引导教师,让教学改革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自觉走向自主。

第一讲,是讲清楚:指语言表达清晰,知识逻辑明确;

第二讲,是讲正确:指没有学科知识性的错误,符合课标和考纲的要求;

第三讲,是讲到位:指对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落实到位,三维目标的达成;

第四讲,是讲学生学不会的。也就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

5.五要素评价

围绕初中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我们选择初中课堂教学的五个要素进行评价。评价的导向是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与落实。

所谓五要素评价,具体指:

1)有明确并可检测的学习目标;

2)有不少于二十分钟的合作探究;

3)有不少于五分钟的教学反馈;

4)有平等积极的师生关系;

5)有学习策略指导与学习方法的优化。

6.教学六原则

我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是因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设的过程。而教学改革,更是需要教师个体富有创造性地实践。

为此,我们提出“两关两把与两重”六个教学原则,具体如下:

“两关”:指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学习、关注学生是否学会;

“两把”:课堂教学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交给学生;

“两重”:指课堂教学要重学习主动性的激发、重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

四、改革中的变与不变

反思历次教育改革,我们认为有一点非常关键,就是要始终坚持“扬弃”的原则。任何改革,任何一次改革,都要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因人而宜。

具体到初中教学与评估方法改革,既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教育思想与理论,也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以及中国教育的具体实际,在改革中,坚持“变与不变”的哲学追求。

尤其是在以下五个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过犹不及”的哲学思想和现实意义。

启示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对立的,也不是矛盾的,在改革的实践中不应该是要进行二选一的选择。

相反,我们认为,“双基”是形成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基础,他们具有同一性而且是正相关。它们不是对立的、更不是矛盾的。因此,教学与评估改革,不应该是减少“双基”培养,甚至看不到“双基”在基础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启示二,家长呼唤教育改革,肯定不是希望孩子考不上好的高中或好的大学。相反,大多家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不要太辛苦,能够轻松就考上好的高中或好的大学。

我们一定要看到,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家庭,特别是只有一个独生子女的中国家庭,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资质和受教育的水平,是孩子改变未来和获得发展的主要依赖。

不过,学习,在本质上是需要学习者的刻苦和投入。竞争的教育现状与社会竞争的现实告诉我们,就学生个体而言,要考上好的高中或好的大学,绝对不是通过简单而愉快的学习就可以升入好的高中好的大学,这是客观事实。教学与评估的改革,要正视客观事实。

启示三,没有竞争意识的学生、不能承受挫折的学生,以及对国家、社会和家庭没有担当的学生,不应该是实施教学与评估改革所要的结果。

而在教育改革的当下,我们的学校教育退步不少。不敢严厉批评学生,不敢举办高强度的竞赛,不敢组织学生参与校外活动……

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不能再以爱的名义,以改革的方式,让教育一步一步退让。

启示四,学校改革减负,培训机构增收;公立学校减负,让好学生流失;私立学校不减负,吸引好学生。这种种现象的出现,我们认为不应该是教育改革的产物。但是,要引起高度关注。那么,如何解决?

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借鉴西方的先进理论,需要作为东方的中国,对理论和举措进行本土化的吸收和本土化的改造。

同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在上个世纪提出实施“宽松教育”,比我们“减负提质”政策的提出还要早十年。而2016年日本教育部提出,要反思“宽松教育”,并逐步实施“去宽松教育”的政策。[1]

再看新加坡,该国1997年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改革[2],在2016年提出“学生为本、价值观导向”的教育改革[3]。我们对其研究中发现,两次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有一个共同点:既有对西方理论的吸收,也有本土化的改造。

启示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改革,绝对不是要否定教师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实现学习,就要发挥主体作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谁让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显然,是教师。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框架下,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协作者,以及提供者,这就是对教师在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地位。

同时,在《礼记•学记》中讲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里就指出:启发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诱导作用。

教师的教,是为学而教;为学而教,需要教师更新心智模式、丰富实践经验。

结语: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教学与评估改革,是教学与评估不断优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的过程;是实践智慧聚焦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取得进步的过程。

我们坚信:只要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改变,对初中教师来讲,那就是一种进步。而且,这样的改变必将是有意义的。

文献参考

[1]王威.陈晓宇.日本"宽松教育"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8).

[2]莫让"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成为"空中楼阁"——从新加坡"因材施教"理念得到的启示[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5(5):109-113.唐科莉.

[3]全面实施以学生为本,以价值观为导向的教育——新加坡2012基础教育战略重点[J].基础教育参考,2012(11):23-24.

作者简介:

黄先进,重庆市徐悲鸿中学正高级教师,重庆市骨干教师,重庆市骨干校长,西南大学法学院兼职研究员,重庆市学校管理专业委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管理委员会常务理事。邮编4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