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支线机场航站楼设计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东北地区支线机场航站楼设计浅谈

王园

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公司东北分公司辽宁沈阳110043

摘要:在中央振兴东北、“一带一路”等政策的带动下,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迎来了更多的新机遇,也为区内的民航事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挑战。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东北地区的航空运输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通过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的建设,逐步打造“支线通支线,支线连干线,干线通全国”的航线布局。本文基于笔者做过的部分东北地区支线机场航站楼的设计,总结出东北地区支线机场航站楼设计的部分心得。

关键词:东北地区;支线机场;航站楼

一、研究背景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很多经济发展滞后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落后。相较公路、铁路和高铁等交通方式的建设特点,机场建设具有周期短、难度低、成本少等优点,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优先考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民航强国”战略和民航“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背景下,东北地区将迎来新一轮支线机场建设的高潮。

二、东北地区支线机场航站楼特点

支线机场的概念,根据中国民用机场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支线机场可以进行以下的界定:年度旅客吞吐量在50万人以下或大于50万人但所处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机场;机场在目前和可预见的时期内,进出港航线主要呈单向分布,非辐射性分布,航班以国内和省内为主;机场处于非首都、非省会或自治区首府城市,服务的旅客群体以本地为主。

东北地区的支线机场很多在机场项目立项时,当地还没有通铁路,主要对外交通方式为公路。机场所在地区不仅地理位置偏远,而且当地的经济主导产业多半为农业、渔业、林业等农副产业,所以对机场建设初期的资金投入和运营后的维护费用都需要开源节流。从整个机场的设施配备到航站楼的建筑设计,都要求紧凑节约、节能环保,以利于机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东北地区支线机场航站楼的特点为:规模不大(在3000~5000㎡之间)、布局紧凑、功能齐全、造型简洁、结合气候特点、节能环保。

三、航站楼建筑设计要点

1、航站楼的流程

支线机场航站楼的流程相对简单,主要为:进、出港旅客流程,进、出港行李流程,进、出港贵宾流程,工作人员流程等。在进行流程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各流程之间要避免交叉混流。东北地区支线机场航站楼多为一层式流程,旅客经站坪步行登机,不设置廊桥。旅客进、出港流程的布置多对应旅客达到航站楼的车流方向,多为下车乘客-出港流程,上车乘客-进港流程。(图1中,旅客车流方向为从左自右,区域①为出港旅客流程,区域②为进港旅客流程)。贵宾流程通常设置独立的流线,经贵宾厅区域候机登机(图1中区域③为贵宾区域)。

图1

2、航站楼的布局

东北地区支线机场航站楼平面布局多为紧凑型平面,平面构型规整,各类功能用房齐全。但受到建筑规模的限制,各功能区域使用面积有限。为了使航站楼能够适应机场未来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特点,应在航站楼平面布局时为其今后的扩容留有一定的空间。航站楼扩容主要有几处瓶颈。

(1)值机柜台的数量

旅客办理行李托运的值机柜台数量是根据高峰小时旅客数量计算得来的,在机场建设初期,值机柜台所占用的空间就已经由其数量决定了,给未来扩容预留的空间有限(图2中区域④为值机柜台办理区),但可以在扩容时考虑增加自助值机设备,不仅占用空间小,还可以缩短旅客办理登机手续的时间,提升机场的服务质量。

图2

(2)安检通道的数量

安检通道的数量也是根据高峰小时旅客数量计算得来的,与值机柜台的扩容不同,安检通道的扩容需要足够的通道空间,是机场服务的一个硬性指标,直接决定了旅客通过安检的速度和机场的工作效率。在机场建设初期可以在安检通道旁边用玻璃隔断设置一些商业用房,待机场扩容时,可以直接拆除玻璃隔断,安装安检设备改造成新的安检通道,占用的商业空间并不影响机场其他功能用房的使用和机场的正常运行。(图2中区域⑤为可用来扩容为安检通道的商业用房)

(3)隔离候机厅的扩容

对于隔离候机厅的设计,主要是满足高峰小时候机旅客的休息问题。受平面布局的限制,建议在机场建设初期可以设置一些商业柜台在隔离候机厅内,这样既可以增加机场的运营收入、提升服务质量,又可以预留出更多的空间给隔离候机厅,待需要扩容的时候,直接增设旅客休息座椅即可。(图2中区域⑥为隔离候机厅区域)

3、航站楼的保温节能

东北地区的支线机场大多处在严寒地带,并且冬季多雨雪天气。这为航站楼的节能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航站楼的造型设计上尽量采用规整的体量,以降低施工和后期运营维护的难度。屋面设计建议采用坡屋面,以利于冬季雨雪的自然排放,减少屋面漏雨的可能。外墙尽量多采用实体墙,以求更好的保温效果和更少的热能损耗。外墙、屋面和地面等围护结构的保温层要选用优质产品并做好防潮防水设计,以求延长保温材料的使用年限。

四、结语

随着民航“十三五”规划的实施,东北地区的支线机场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满足行业要求的基础上,如何能让航站楼更好的服务于旅客将是我们未来努力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欧阳杰,蒋作舟;我国机场航站楼的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华中建筑;2005年01期

[2]刘荫培,陈雄;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建筑学报;2004年09期

[3]朱炜;地域文化与支线机场航站楼设计的探讨;机场建设;2008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