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区划及功能定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水土保持区划及功能定位研究

李田卫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务局338500

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恶化形势,我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要保持社会经济和区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注重水土保持工作。全国各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具有各自的特点,分属不同的类型,而区划正好可以实现各地区水土保持资源的最佳配置,以便科学有序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关键和前提,水土保持区划一直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探讨。水土保持区划不仅可以促进各地区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为各区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多年来,我国的水土区划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对水土保持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水土保持;区划;功能定位

引言

众所周知,水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破换严重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如果生态环境继续遭受人类破坏,现有水源依旧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不仅会给当代及未来全球人类生存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甚至会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带来毁灭性灾难。所以,对水土保持进行合理区划与功能定位,无疑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长远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水土保持功能内涵与原则

1.1水土保持功能的基本内涵

水土保持功能是对以往生态服务功能研究成果的总结。结合现代学者的研究,梳理出水土保持功能的相关知识。具体地说,是指一个地区水土保持设施的功能。有利于水土资源的有效保护,对防灾减灾和生态建设具有一定的作用。它直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功能。为防治水土流失,维护水土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功能,实现水土保持基本功能的有效延伸。以往的实践和研究经验也表明,各区域的水土保持功能应覆盖多个分支,包括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的多功能实现,表明各分支区在水土保持功能上处于领先地位,在水土保持功能上处于领先地位,在水土保持功能上处于领先地位。又称为水土保持的主导作用,其主要功能内容决定了支护面积。国内水土流失防治的基本特点、方向及相关措施。

1.2水土保持基础功能的确定原则

一是水土保持的直接相关原则。由于其基本功能本身具有直接作用和影响,在实际的水土保持工作中,首先要确定其直接作用与水土流失防治的关系,然后再进行研究。

考虑其他水土保持功能,如生态、改善水质、控制风蚀、减轻地质灾害等。

第二,综合性原则,评价区域水土保持的基本功能,包括水土保持的各项功能。目前,中国已从国家层面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希望通过各种水土保持措施覆盖全国,突出水土保持工作的宏观性。

三是单功能原理。在评价区域,水土保持的基本功能应处于主导地位。这里所说的单一功能,是指每个功能都代表着水土保持的单一作用和作用。例如,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把蓄水与水土保持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单个函数也叫统一函数,但在函数确定过程中,这两个函数需要分别确定。

2.水土保持区划存在问题

2.1现有区划难以满足新时期水土保持需求

目前,我国已对全球水土流失类型重点防治区进行了相应的区划。其中,水土流失类型区划属于自然区划范畴。在区划过程中,通常考虑自然因素,很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难以反映生产活动的特点和以人为本对水土保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水土保持区划中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此外,目前水土流失类型划分体系不完善,缺乏连续性和边界明晰性,缺乏对行政边界完整性的考虑,使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更加困难。我国水土流失地区也缺乏区域完整性,不能从国家层面指导水土保持区划。因此,现有的水土保持分区难以满足新时期水土保持的需要。

2.2区划研究深度不够

虽然我国在水土保持区划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目前的研究水平与国际研究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大部分的区域化研究仍然停留在表面,缺乏足够的研究深度和力度。这主要表明,现有的水土保持区划研究存在许多基本问题。例如,许多研究者在对分区概念的理解上存在一些偏差,使得在水土保持分区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难以达成共识;大多数研究集中于自然分区,但缺乏社会经济考虑;分区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范围狭窄,研究水平较高。简单来说,有的命名规则不规范,有的边界内容不够可操作性和模糊性。水土保持区划主要集中在中小型研究中,但较少涉及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区划研究。由于不同的区域特征和不同的区域化手段,区域化标准不统一。总体而言,我国水土保持区划仍然滞后。

2.3水土保持区划问题的解决对策

构建水土保持区划指标体系是解决水土保持区划问题的有效对策。由于地域辽阔,地域特征丰富多样,条件复杂,区划的对象、目标和规模差异很大,因此,构建水土保持区划指标不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根据我国地形地貌、气候、水土流失、人类活动以及水土保持区划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同一水平分区和不同水平分区的特征指标和共同指标,构建水土保持区划指标体系。特征指标主要有泥石流、滑坡、岩溶区、土壤厚度等,常用指标主要有植被、光照、社会、经济、地质、地貌、土壤等。

水土保持区划指标体系包括因子层、目标层、指标层和因子层四个体系。要素层是水土保持区划影响因素的综合反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水土流失、自然地理和土地利用四个要素。综合分析这些因素,有利于水土保持区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利于水土保持区划中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层是水土保持区划指标体系,是水土保持区划的基础和关键。水土保持区的建设应综合水土保持区的主要因素和影响因素,系统地反映生态、自然、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状况。因子层主要包括植被因子、气候因子、地貌因子、水文因子、土壤因子、社会因子等。全面显示各项指标。指标层是影响水土保持区划的因素和水土保持区划指标体系中因子层含量的具体体现。其建设应根据水土保持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同时,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应同时使用,定量指标应是主要指标,定性指标应补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水土保持区划的指标层和整个指标层的作用。该标准体系的作用为我国水土保持区划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效工具。

3水土保持功能定位的评价与方法

3.1水土保持功能定位的评价

以黄土高原8个水土保持功能区为例,利用ARCGIS提供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对8个功能区重要性评价分布图进行叠加分析。选择重要的综合指标区,可获得高原水土保持重要功能区划图。然后,根据留大留小的原则,对地图和三级水土保持分区分区分区分区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保留了三级分区中最重要的水土保持功能。三级分区可保留一至二个水土保持功能。然后根据已建立的命名编码规则和各种功能符号(包括水土保持、蓄水、防沙、截沙、防灾、生态维护等),得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划的三级划分方案和功能定位。

3.2水土保持功能指标体系的构建

由于影响水土保持功能的因素很多,经济社会因素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关性,本文将社会经济因素作为水土保持功能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水土保持区划指标体系的构建类似,水土保持功能指标体系的构建也需要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在综合考虑国家生态功能和主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建立了水土保持功能排序指标体系,采用色谱分析法对水土保持功能进行排序,以获取指标信息。同时,确定了水土保持的最重要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水土保持区划和功能定位还存在诸多问题,现有研究水平较低,但随着水土保持区划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水土保持功能指标体系的构建,我国水土保持区划和功能定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社会经济因素越来越得到充分考虑。认为我国水土保持区划和功能定位水平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雪.生态涵养发展型县域主体功能区划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王冰.淮河流域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定位及管理政策[D].山东农业大学,2014.

[3]甘立彩.基于生态功能评价的小尺度生态功能区划研究[D].西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