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城市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监测体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面向城市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监测体系研究

腊孟珂张瑜(通讯作者)钟稚昉姜敏

腊孟珂张瑜(通讯作者)钟稚昉姜敏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公司南京市鼓楼区210000

摘要: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等的制定、执行、完善,都有赖于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想要全面贯彻“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赔偿责任,治理修复受损生态环境,就必须对生态环境损害过程建立全面、客观、公正的监测技术与手段。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环境损害;监测体系

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影响因素。为符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环境质量需求,本文围绕生态环境监测及监测技术发展展开讨论,目的是为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体系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1我国生态环境概况

我国在经济发展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农业已经作为重要的经济发展组成部分,不仅实现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同时为我国粮食储备做出重要贡献。但是在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耕地面积不断扩大,造成环境出现严重的沙漠化,出现的沙尘暴天气造成人们生活和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尤其以北京出现的沙尘暴天气为例。另外,随着我国工业化不断发展,工业生产排放的废弃物对空气和河流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破坏状况十分严重,不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2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内容

生态环境监测是为了准确、客观地描述出被监测区域内的环境质量现状、变化趋势等,以便帮助监测人员更加全面地了解被监测区域的生态环境情况。要想实现对被监测区域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就必须要掌握动态监测体系的相关内容,近年来,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使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日益加深,在以往的生态环境监测中,只注重对环境污染及自然灾害的质量评价,这也使其无法对被监测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全方位的反映。因此需要在原有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的基础上,增添与生态环境破坏有关的监测内容,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体系目标,结合人类在生存过程中所依托的生态条件来进行评价。因此,对于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来说,其评价内容不仅要包含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直接影响的各种生态因子,还要包含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间接影响的生态因子,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的优化奠定基础。

3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

3.1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

在生态环境监测使用技术中,利用GPS技术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在全球建立定位体系,不仅实现对生态环境实时监测的目的,同时保证监测数据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标准。因此,在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过程中,通过与卫星建立的定位系统,利用三维导航能力,为生态环境监测建立全球化监控系统。与RS遥感技术相比,GPS技术能够对环境产生的动态信息及时进行收集,同时在不同环境监测内,实现对生态环境全方位的监测管理。

3.2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GIS技术应用在地理信息监测中,目的是对地理信息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利用计算机系统建立地理数据信息存储平台,实现对地理信息实时的监测和管理。而且,数据平台在运行过程中,不仅对地理空间进行环境问题分析,并处理出现的环境问题信息,同时为空间产生的动态信息实时动态化管理。因此,作为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中重要的应用技术之一,环境监测管理部门应充分掌握该技术具有的优势,在实际应用当中发挥其对地理信息的监测作用,保证地理信息监测符合真实性和及时性要求。

3.3遥感RS技术

在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应用遥感RS技术,通过卫星进行远距离实时监测,通过产生的电磁波变化,清楚判断监测空间内生态环境产生的动态信息,为该区域内空间环境发展作预判。另外在监测过程中,利用技术具有的扫描和拍摄能力,对监测区域内以下内容进行信息采集:(1)森林覆盖面积;(2)植被生长的情况;(3)空际环境污染指数;(4)气温闭环。例如,在对我国大兴安岭森林进行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利用RS遥感技术,不仅对森林覆盖面积增减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对可能出现的环境变化进行分析,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意见。如果森林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情况,通过遥感技术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报警,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目标,并降低生态环境监测成本。

4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优化研究

4.1监测指标的选择

在对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进行优化时,最为重要的就是监测指标的选择,通过建立监测指标框架,提高监测指标框架的可靠性,能够加深监测人员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理解与认知。考虑到不同的环境监测人员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是存在理解差异的,因此所选择的监测指标也会有所不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将监测指标的框架按照两个部分进行划分:

第一个部分是针对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来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

第二部分是能够对不同自然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进行反映的指标体系。结合以上两个部分,便可得到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的相关评价指标。在对生态环境监测指标进行选择时,需要严格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

其一是对指标进行收集时,应选择以往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指标,并根据指标体系框架来对这些指标进行归类与整理,以此确保选择的监测指标能够具有层次感;

其二是对于特定的待监测区域,应采取排除法来对不必要的监测指标进行剔除;

其三是根据历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来对影响程度较弱或不明显的指标进行剔除;

其四是应对待监测区域进行实地考察并借助于因子分析法对监测指标进行检验与筛选,因子分析法可通过相应的软件来对累计贡献率在80%以上的特征跟所对应的主成分当作最终的指标选择结果。按照以上步骤,便可实现对待监测区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指标体系的初步优化。

4.2评价单元及指标量化

在优化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时,还需要选择最基本的评价单元,考虑到不同类别的指标及其得分在空间上是具有一定差异的,这造成区域评价仅能对相对均质区域进行综合评价。

因此,可利用3S技术,即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的结合应用,从空间上来观测、定位与分析待监测区域的生态环境,以此形成完善而科学的技术体系,并将网格作为动态监测中用于空间分析的基本单元。在进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时,可采用综合指数法来得到监测指标的综合指数,由于监测指标在量纲上不够统一,这使其不具备可比性,因此在此之前需要通过标准化处理来量化指标的数值,然后根据不同监测指标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来赋予其权重值,这样便可计算出其综合评价指数,并根据综合评价指数来找出影响待监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子,明确动态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指导来为动态监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提供方向。

结语

要从市域范围整体把握城市生态系统完整性功能,注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对生态系统格局、过程和功能的系统性损害,不能简单针对损害现场自身、损害时段内的生态功能进行分析。同时,提倡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充分利用城市生态系统长期监测数据、环境监测站点数据、社会公众参与式监督数据等构建城市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监测体系,力争鉴定评估成本低、效率高、公信力强。从长远来看,我国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单位应该具备全面掌握生态环境受害区域事前状态的能力,储备快速鉴定损害程度和范围的系统性策略。

参考文献:

[1]於方,张衍燊,徐伟攀.《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解读.环境保护,2016,44(20):9-11.

[2]於方,齐霁,张志宏.《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损害调查》解读.环境保护,2016,44(24):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