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逯红喜

逯红喜

东明县第二初级中学

我国传统的历史教学强调学生对史实的掌握,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大都是以枯燥无味的讲解、概括为主,进一步造成了学生把死记硬背当做是学习历史的唯一方法。现在新课程实施的要求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还学生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由此观之,历史教学的科学方法也就成了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加以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如何创新历史教学的方法呢?任何一个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形成,一靠继承,二靠借鉴,三靠创新。而创新就是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开辟自己的研究道路,进行创造性的实验与探索,从而形成自己的一整套的教学理论和教法方法。以下是我在历史教学中总结出的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历史学科原本就是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讲授《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课时,我选择了爱国影片《我的1919》,截取了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与日本代表据理力争我国山东主权的场景。“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顾维钧话音未落,教室里霎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说:“中国不能失去山东!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此时,我补充相关资料:“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无视中国主权,操纵最高委员会夺取山东的一切特权,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日本夺取山东,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中国就要灭亡了!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的热血儿女,中国到底应该怎么办?”“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北洋政府!”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喊出和当年青年学生一样的爱国口号。通过这些方式,成功地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了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语文教学法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我们不能单纯的把它认定为是文学作品或是史事的记载。这就说明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是相通的,文史是不能分家的,史中有文,文中有史。所以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

三、知识串联教学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四、讨论教学法

课堂讨论在现代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同学们各抒己见使学生始终有新鲜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精神的培养。因此,我总要设计一些讨论的问题来把学习引向深入。例如在《辛亥革命的成败》这一课中,我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教材认为辛亥革命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但有的学者却提出,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并未深入人心,认为“一个拥有数千年专制传统的国度要过渡到民主阶段,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问题提出后我把全班分成四组进行讨论。对于这样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设问,学生积极的思考,把自己能想到的都说出来与同学进行讨论,整个课堂氛围显得十分活跃。

五、开放式教学法

为了使学生增加对历史课堂的兴趣,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开发学生的思维,进而增长历史知识。例如对武则天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如果我们利用无字碑这一插图,教学生替乾陵无字碑撰写一个碑文,情况可能会比单纯地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优点和缺点来得好。我在教学时时这样设计的:武则天对唐高宗树碑立传,为何对自己却只立碑而不树传呢?自唐以后千余年来,人们对此有几种看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于夸耀自己,表明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说。请你结合有关材料和自己对此事的认识,为乾陵“无字碑”补写一个碑文。这样设计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然后认认真真的去做这件事,其次让学生学会思索历史,而不是人云亦云,再次让学生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同时,也在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最起码的如文学写作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他的其他能力也相应得到了发展。这才是我们教学要追求的真正目标。

六、创造性教学法

在课堂中采用创造性教学法对实现教学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也为中学历史教学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条新路。所以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设问方式,设置具有批判性、现实性、新颖性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主动提出和解决问题。新课改的今天,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应局限于教材,而要打破历史课本中每节课的框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整合课本内容,适当拓展课本内容,引导学生鉴古知今,关注现实。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给学生留有进行深层次探究的余地、能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广阔空间,问题的选择也应具有多维性内涵,“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而是开放式的”。

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立足于时代发展的前沿,立足于重新营造人类精神家园的众人,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日常教学和考试指导服务于素质教育,真正实现历史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