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的临床护理

/ 1

成分输血的临床护理

梁淑芬赵宪华张玉英

梁淑芬赵宪华张玉英(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154101)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8-0360-02

成分输血可以一血多用,合理而有效地提高血液使用率,节约大量血液。又因其能针对性输用患者需要的血液成分,显著地减少了输全血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成分血既经济且疗效好,故临庆应用比较广泛。护士必须学习了解成分血的有关知识,掌握成分输血的技术操作和输用中的护理。

1浓缩血小板输注的护理

1.1严格核对医嘱。

1.2目前临床一般采用与红细胞血型相同的机采血小板单一成分输注,所以输血小板前需核对患者血型和献血者血型。如果是手工分离的血小板成分制剂,因混有大量红细胞,输前一定要有交叉配血单并核对。

1.3选择静脉与针头的要求与输注红细胞者相同。但血小板输注应用特制血小板输血器或用装有常规滤器的标准输血器。但输注新鲜浓缩血小板时禁用微孔滤器,因为有相当多的血小板将被这种滤器清除而损失。

1.4输注速度要快,(以患者可以耐受为准)根据用量一般每分钟80~100滴。

1.5因输注速度快,故在输注过程中护士不得离开患者,随时进行观察及护理。

1.6如同时输几种成分血,应先输用血小板。

1.7任何时候都不要剧烈振荡浓缩血小板,因为这样强引起血小板不可逆的聚集损失。

1.8传递及输用过程中均应注意保暖。

1.9浓缩血小板价格较贵,血袋中的血小板要尽量输净。

2浓缩白细胞输注的护理

2.1严格核对医嘱。

2.2核对患者血型和供血者血型。

2.3因浓缩白细胞内含有相当多的红细胞、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故输用前护士要进行一次配血报告单的核对。

2.4选用带滤网的输血器输注。

2.5因浓缩白细胞储存于室温,有效期仅为1d,故临床取到后应立即输用。

2.6控制输液速度,因限制输注浓缩白细胞的速度是减少此种成分血引发不良反应有尽有措施之一,对有HLA同种免疫输血反应的患者,输注速度应尤为缓慢,并应严密观察输注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症状出现。

3血浆输注的护理

3.1严格核对医嘱及受、供血者血型(尽量同型输用)。

3.2因冰冻血浆于加温解冻时部分纤维蛋白原已转变为纤维蛋白而出现不能融化的沉淀物,故在输用时必须带滤网的输血器,否则絮状沉淀物就易阻塞通道,甚至会被冲入血管成为栓子,引起严重后果。

3.3融化冰冻血浆时,最好将其置于35~37℃中快速融化,并不断摇动血袋或搓揉血浆袋以缩短融化时间(融化得越快,形成的絮状沉淀物就越少)。如在室温下任其自然融化,容易使纤维蛋白析出。

3.4完全融化后的血浆应尽快输用,并一次输完;不可放在10℃环境中超过2h,不可再冰冻,如在4℃环境中暂时存放,应于24h内输注。放置时间过长引起蛋白变性。输注前肉眼检查为半透明淡黄色液体,如见凝块,切不可输注。

3.5新鲜冰冻血浆禁止保存于4℃环境中。

3.6护士在输注血浆时,按医嘱结合患者情况严格掌握输液速度(一般速度为每分钟5~10ml)和用量。如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于抗休克补充血量阶段的第一个24h,其血浆(或其他胶体溶液)补充量,需根据医嘱和患者的精神状态、血压、尿量等,在3个8h内按计划分配用量,以及输入晶体、胶体溶液的顺序和时间。分别计算好每分钟滴速,勿在单位时间内忽快、忽慢。

4其他血浆蛋白制品临床应用的护理

4.1白蛋白的输用

(1)严格核对医嘱,准确掌握用量。

(2)不得与氨基酸混合,因为这可能引起蛋白沉淀,又因20%~25%白蛋白是高渗溶液,故也不要与红细胞混合使用。

(3)当患者的血容量正常或轻度减少时,5%白蛋白输注速度2~4ml/min,而25%白蛋白1ml/min,儿童是成人输液速度的1/2~1/4。

(4)虽然输注白蛋白的反应不多见,且绝大部分为短暂的反应。但护士在输注中也要注意观察偶而发生的荨麻疹、发冷、发热或血压下降反应,以便及时对症处理。

4.2免疫球蛋白的应用

(1)严格核对医嘱。

(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制品,经由静脉途径输注,并单独输注,避免与其它溶液混合输用。

(3)输注的速度应慢,前30min为0.01~0.02ml/(kg·min),如无不良反应,可以把速度增加至0.02~0.4ml/(kg·min)。

(4)严密观察反应。特别是免疫缺陷患者的血压、体温、脉搏、呼吸等变化。在急性过敏症状发生时,可根据医嘱或按常规应用肾上腺素。

参考文献

[1]王硕,王欣然,韩斌如.大量输血病人并发出血的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6年02期.

[2]聂咏梅,李志强,徐文皓.大量输血时可能出现的代谢问题[J].中国输血杂志,2003年05期.

[3]闫东河,李廷孝,孙福廷,侯军,卢发强,李新菊.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03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