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医学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8-18
/ 2

地方医学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

黄益玲1任东明2胡火军3(通讯作者)黄利鸣1

黄益玲1任东明2胡火军3(通讯作者)黄利鸣1

(1三峡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443002)

(2三峡大学医学院科研科443002)

(3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神经外科443000)

【摘要】本文介绍了地方医学院校科技成果的类型及地方医学院校科技成果自身的特点,地方医学院校存在缺乏既懂专业又懂市场转化的复合型人才,缺乏本土具有高转化能力的企业及资金严重不足等问题,需要从提升科技成果自身含金量,加大复合型人才引进及培养力度,积极主动同企业合作及多方筹措资金等方面着手,推动地方医学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关键词】地方医学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3-0030-02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地方高等医学院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研人员、科研设备及科研技术上拥有一定优势,是推进地方创新体系的主力军[1]。本文以本医学院为例,通过文献检索和现场调研等方法,分析地方医学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和难点,梳理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找到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症结所在,为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1.医学院校科技成果的类型

医学院校科技成果可分为三种类型:1)基础理论研究,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过程中的新发现、新学说,通常以科研论文、科学著作、原理性模型及发明专利等作为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2)软科学成果,对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动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方法和观点,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研究报告。3)应用技术成果,指在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应用过程中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产品等。地方医药院校以医学研究作为其主要研究方向,医药科技成果涵盖医学、药学、生物工程、生命科学、中医药学、医疗仪器等方面。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是指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医药科技成果进行后续试验、开发、应用与推广,直到形成新药、新生物制剂、新医疗器械、新医用材料,以及可用于实际生产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等活动,其本质就是科技创新的过程[2]。第一二类科技成果基本上很难进行科技转化,第三类科技成果有后续进行科技转化的潜力,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地方医学院校科技成果自身的特点

科技成果本身的特点是影响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检索Medline及CNKI、万方等数据库,我院自2009.1-2013.12共公开发表科研论文论文879篇,这些科技成果有如下特点:1)以机制性基础理论研究占大多数,比例约为87%,主要为我院科研人员为揭示医学、生命科学领域的某些现象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纯理论性工作,主要集中在肿瘤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抗肿瘤、抗炎药物筛选机作用机理研究,存在一定的学术价值,尚属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底层研究,距离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2)一部分科技成果为综述及调研报告,比例约为11%,此类论文针对某一领域或者某一专题原始研究论文中的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凝炼,并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及展望,能反映出某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属于科研的前期调研,缺乏成果转化的科学意义。3)少部分科技成果为有价值的原创性研究,虽然因其新颖性及创造性已经申请专利,但这些科技成果与当地企业需求的吻合度不是很高,因此导致科研成果难以顺利的进行转化。

3.制约地方医学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

除了受上述地方院校科技成果自身特点的制约外,医学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困难有以下主要影响因素:1)缺乏既懂专业又懂市场转化的复合型人才。地方医学院校的科研人员大部分是在一线工作的教师,这些在“象牙塔”工作的教师们一方面因为时间精力的限制很少接触企业,对企业的需求所知甚少,另一方面一部分教师的科研课题本身就属于机制研究的范畴,只是按照常规的要求开展科研工作,不具备成果转化的价值。既懂专业又懂市场转化的复合型人才熟悉新药开发的标准和流程,善于公关,有能力主动同医药企业进行合作。2)缺乏具有高转化能力的企业医药企业是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选择有经济实力的大型医药企业作为高校成果转化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新药创制和成果转化一直以来都是医药产业的生命力源泉,新药成果转化是医药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创新是医药企业生命力的表现。由于受地方经济水平的限制和制约,在本土真正有经济实力的企业为数不多,一部分医药企业仅仅着力于剂型改变或药物仿制,有的企业只希望选择有新药证书的成果,相比而言,这样的风险最小。因而一部分很有潜力但是尚未取得新药证书的科研成果找不到成果转化的平台。3)资金缺乏国外研发一个新药平均花费大概要10亿美元左右,国内新药开发的费用也是以千万级,据统计:以国内现今28个Ⅰ类新药计算,平均一个Ⅰ类新药的研发费用大约是4700万RMB,其中60%-70%费用于临床,从研发到上市花费时间约为10年[3]。而地方医学院校的科研经费远远不够,据统计,我院自2009.1-2013.12的科研经费约800万元,而且还分散在近二十个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及其他项目上,因而地方医学院校开发出比较成熟的新药成果的可能性很小。

4.推动地方医学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针对以上影响地方医学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地方医学院校科技成果转化。1)努力提升地方医学院校的创新水平。科技成果自身的含金量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先决条件,要重点扶持原创性研究,积极和临床医院合作,尽快建立一套新药研究开发和转化体系。2)积极引进或者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市场转化的复合型人才。从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体制来看,由于医药分家,既懂新药研制开发,又懂市场需求和经济规律的复合型人才非常匮乏。可以加大继续教育力度,不断提高现有科研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研究开发能力。建立有利于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机制。3)主动与企业合作,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一些潜力巨大的科技成果由于缺乏中试平台而制约了成果转化的可能性,甚至夭折于实验室。地方医学院校不可能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只有企业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因而高校必须主动向企业靠拢,可以转让和联合开发等形式与企业开展实质性的合作。4)多方筹集资金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一般地讲,使用科研项目经费,可以解决必要的设备、试剂、药品开发等问题。但二次开发往往缺乏必要的经费投入,直接影响成果的转化。多年来,无论是国家级还是省级的科技费用,用于成果推广应用的资金所占比例很少,加之地方高校的财力有限,致使很多阶段性成果由于缺少经费不能深入研究。因而需要积极引进社会资金,积极争取到投资和贷款,或者以折算股份的形式从有经济实力的大型医药企业筹措资金[4],保证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转化。

近年来,地方医学院校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科技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地方医学院校由于存在缺乏既懂专业又懂市场转化的复合型人才,缺乏本土具有高转化能力的企业及资金严重不足等问题,无法有效发挥地方医学院校在科技创新中的优势和因此积极梳理地方医学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利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许丽丽,陈培奇.地方高校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12:7-8

[2]张朝凡,于惠瀛,李晶奇.影响医学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0,13(3):154-155.

[3]杨冬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路径探析[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4,10(1):10-13

[4]黄益玲,黄利鸣,胡火军.医学院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问题探讨及对策[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4):51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