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炎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报告

/ 1

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炎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报告

刘一1王强1王心童2王虹蛟1(通讯作者)

刘一1王强1王心童2王虹蛟1(通讯作者)

(1长春解放军第461医院吉林长春130021;2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3-0318-02

患者,女,22岁,部队学员。因发热、头痛、恶心、呕吐2天于2003年5月13日入院。缘于2天前无诱因出现畏寒、发热、咽痛,体温达38.6度,发热无规律,伴头痛、恶心、呕吐,头痛为全头痛,呈胀痛,较剧烈,呕吐为非喷射状,无意识障碍及肢体活动不灵。病来无盗汗,无出血现象及腹痛、腹泻,不伴有肌肉疼痛。既往健康,无结核、肝炎接触史。入院查体:T38.6℃,P90次/分,神清语明,未见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咽部充血,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90次/分,心音纯,节律规整,未闻及杂音,肝脾不大,无移动性浊音。神经系统检查:颅神经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均正常,感觉正常,腱反射对称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颈强。实验室检查:腰穿脑脊液压力160mmH2O,脑脊液外观无色透明,WBC18×106/L,单核大于多核,潘氏反应±,蛋白0.9g/L,糖和氯化物均正常。血常规WBC4.1×109/L,淋巴20.8%,中性72.9%,RBC3.75×1012/L,HGB115g/L。血沉45mm/h。尿常规、便常规、肝功、乙肝三对、心肌五酶、血生化、结核抗体、胸片、头部CT、腹部B超均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肌劳损。按病毒性脑膜炎予脱水、抗病毒、抗炎、对症治疗,头痛、恶心、呕吐明显好转,但仍有发热,多为午后发热,体温波动在37.4~39.5℃,多在38℃左右。查EB病毒抗体阴性,PPD试验阴性。入院后逐渐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至入院第7天,颈部共有5个花生米大小之浅表淋巴结,质软,移动度好,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触痛阳性,但肝脾仍无肿大。入院后第3、5天复查血常规WBC分别为3.1×109/L,中性粒细胞64.2%,淋巴细胞26.3%和3.1×109/L,中性粒细胞63.7%,淋巴细胞27.8%,血沉58mm/h。入院后第8天予骨穿:可见异常淋巴细胞;末梢血涂片见异常淋巴细胞(幼稚型)大于20%。血常规:WBC:2.9×109/L,中性粒细胞:66.4%,淋巴细胞:33.6%,RBC:3.24×1012/L,HGB:110g/L。嗜异性凝集试验1:80阳性。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加用地塞米松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治疗20天后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后病情无复发。

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血清中可测得嗜异性凝集素及EB病毒抗体。本病以15-30岁为多发。神经系统极少被累及,表现为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脑干脑炎、周围神经炎等,出现相应的症状。脑脊液中可有中等度蛋白质和淋巴细胞增多,并可见异常淋巴细胞[1]。预后大多良好。本例病人开始表现酷似病毒性脑膜炎,但经治疗后仍有发热及血白细胞降低。入院后第8天末梢血涂片见异常淋巴细胞大于20%,结合骨穿结果,才得以确诊。一般本病初期血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发病后10-12天白细胞总数常有升高,但极个别病人有粒细胞缺乏,本例就属于后者,可能与异常免疫反应有关,对于本病,骨髓象检查缺乏诊断意义,但可除外其他疾病。也有人认为病毒性脑膜炎偶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所以对发热、脑膜炎改变为主的病人也要想到有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可能,进行相关检查,及时确诊,以免延误治疗。

参考文献

[1]翁心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见:戴自英,主编.实用内科学.上册.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83-86.

[2]张沅昌,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神经病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