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实验教学经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1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经验

何文静

何文静(满城县石井中学河北满城072150)

【摘要】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对促进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学好物理,除加强课堂教学外,更应该重视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以及分组实验教学,同时进行大胆合理的改革创新,这是物理教育本质的回归;它不仅探究出了物理的概念、规律和公式,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符合素质教育背景下理论和实践的要求。

【关键词】物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

1.演示实验应目的明确、操作规范、明显直观、具有启发性

演示实验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上,生动有趣,耳眼并用,大大增强了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追根求源,探索发展。所以除做好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应增加一些演示实验,以便学生对所学内容更好的掌握。

1.1用生动、直观、新奇的演示实验创设情景,引人新课,对理解、巩固、深化和应用知识都有事半功倍之效。实验是用来配合教学的,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选择用合适的实验,合理地进行实验,以便让学生清楚地认清物理概念和规律。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

比如,讲“电阻”这一节,我们可以用引导提示法指出我们要实验的问题和目的。如“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采取控制变量法分别探究其电阻的大小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关系。整个实验目的性明确,环环紧扣,步步深人,学生必定会有很强的感性认识,很清楚的认知思路,从而轻松地在实验中掌握这节的内容。

1.2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动作要规范、正确,这关系到实验能否成功和实验的效果,并且对学生进行实验能起到示范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演示实验之前,要对该实验做一个非常充分的准备,了解试验的原理过程,掌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并作出及时地解决,以确保演示实验的成功。

例如:在“测量电阻”的实验中,开关闭合时间较长,可能会出现电阻变大的现象,应及时地给学生做一定的解释,这是温度影响阻值的缘故。

1.3演示实验现象要明显直观。为了使物理过程的变化要显著,仪器的尺寸要比较大,尤其是观察部分的尺寸要大;仪器摆放的位置,被观察主体与背景的色调对比,必要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投影等方法来增强观察效果,使教室内所有同学都能看清。

如,讲“热机”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书上的热机一个工作循环用动画演示出来,这样就会使本来无声的静止变活了,而且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演示的整个过程。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有效率。

1.4演示实验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观察启发思维,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能力,培养兴趣。运用演示引发问题,只是启发思维的起点,虽然它是学生开展积极思维的突破口,但要推进思维的展开,仍需有教师在实验操作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

例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怎样才能产生?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使学生在不断的探讨、思索中,逐步掌握物理知识,了解物理规律,将其应用于实践。

2.分组实验应遵循预习、实验、报告、拓展的规程

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较为单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在物理课本中,学生的分组实验单调和枯燥,所提供的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和步骤都与实验原理中要测量的物理量单一对应。在素质教育新课改的今天应增设开放性分组实验,即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采取讲解和讨论的方式,以衍生各种可能的答案或不同的解决方法,并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创新实验。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活动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如:在测量密度的实验课,当学生完成分组实验后。教师可提出:在只有太平和玻璃杯,但有清水的情况下,怎么样设计实验才对以测量盐水的密度?清水的密度是己知的,玻璃杯的容积可通过测出一杯满水的体积而求得,可提供这样的线索给学生思考。再由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制定此实验方法和步骤。还可以提出“用弹簧秤、正方体小木块、刻度尺怎样才能测出盐水的体积呢?”等好多问题。这就不能再遵循传统的测定方法,而要求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去找出一种新的方法才可以解决,然后教师再收集学生的不同问题和不同答案去解析。

采用多种实验方法,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活跃了学生思维。最后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理解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这个经验,从而形成创新能力。

总之,通过采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创新教学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增强了其适应并指导社会发展的能力。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物理实验教学将得以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