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提升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分析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提升策略

洪玲苏

洪玲苏

南开大学天津市300071

摘要:应用心理学是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重要素质。但是当前我国许多地方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差,离用人单位的要求还差了不少。为此,必须注重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必须有一个质的提升。

关键字: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提升策略

当下,应用心理学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应用心理学以实践应用为目的,包括了心理学的诸多分支领域,主要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个人和社会中的各个方面。而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也就决定了实践能力在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素质培养中的核心地位。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

通过分析教育部对于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可见,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培养出的人才都必须是复合型、应用型的综合性人才,特别是心理教育与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评、人事管理、人力资源测评与开发方面的专门人才,使其将来能够胜任心理咨询、治疗、测评等工作。所以,坚实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1]。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教学体系不合理导致学生的专业素质欠缺

应用性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首要特征,而实践能力则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重要素质。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不但要掌握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思想方法,更要具备从事心理工作的实践技能,包括心理学的基本实验技能、测量技能以及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等其他多方面的应用技能。作为一个应用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其社会服务水平的高低是由专业实践技能的高低主要决定的,没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致命的。

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心理学应用技能最为欠缺,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技能,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则是目前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教育中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也直接影响着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总体素质。

(二)应用心理学教学培养方案存在不足

由于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专业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使得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的重视,逐渐成为高校专业改革的基本趋向。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代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国内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重视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向。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就业发展困难

应用心理学在我国是一个新近发展起来的专业,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而应用心理学的发展目标也是必须把社会需求放在首位。而且目前社会中的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也希望在应用心理学教育中能够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应用技能的培养。由于毕业生不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与应用技能,无法适应社会需要,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求,极大地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与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国大约有9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应用心理学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也在短时间内急剧增长,这也使得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加强对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与应用技能的培养,在人才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意义极其深远。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提升策略

据了解,虽然目前很多院校都已经设置了心理学专业,但是大多数地方院校心理学专业教学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能力有所欠缺,因而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提高各院校心理学专业教学质量,必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教学环境、条件和实施过程等方面多管齐下。

(一)优化教学体系,提升专业素质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该与时俱进,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进行调整,因此各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才能够满足应用心理学教学的发展需求,才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和实用这两个原则,并通过实践教学评估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完善。首先,以学生为主,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应该通过相互联系但是又彼此独立的体系建设着重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即通过系统评估建立教学大纲,然后根据不同年级以及不同学生的需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注重实践培训。众所周知,应用心理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通过是必须考虑这一点,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之间的课时安排,即保证学生具备丰厚的理论素养,又能够及时为其提供实践机会,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一学科;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应用心理学教学体系包括基础、综合性、验证性和应用性实验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应用心理学教学体系中应当着重强调实验课程的核心地位,紧紧围绕其进行课程设计,并重视普通心理学等验证性课程、临床心理学等综合性实验课程、管理心理学等应用性实验课程之间的协作关系;发挥毕业论文(设计)的把关作用,毕业生见习、实习是学生培养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迈出学校的最后一道门槛,因此各院校应当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通过把控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在选定选题、调研、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把握应用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内涵,熟练掌握分析的流程。

(二)优化培养方案,提升实践能力

首先,为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各院校应围绕教育部提出的培养目标制定以实践能力为主要导向的详细培养方案。众所周知,培养目标是实践教学过程的基础,是教学环境的核心内容,通过制定适宜的培养方案能够有效引导、激励并调节应用心理专业的教学实践过程。基于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需求,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应该围绕实践能力的培养展开,辐射课程实践、创新实践、专业能力实践、社会实践四大板块以及最终的毕业实践,此外需着重平衡本学科进展和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关系。笔者有以下建议:第一,培养方案应贯穿整个大学的课程体系之中,明确大一至毕业期间各阶段的关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第二,加大课程中的专业培训比重,做到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兼顾实践培训,从而毕业生根治“眼高于手”的通病;第三,创新原有的课程,增加具备趣味性的实践训练课程,比如可以举办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咨询室等活动,帮助学生将知识教学的内容有效转化为实践能力;第四,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创新创业项目以及教师主持的课题,通过实际联系提高应用心理学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师资力量,提升就业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因此提高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质量理应着重师资培训环节,提高专业师资队伍水平。首先,从源头抓起,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力度;其次,通过培训将现有教师转化为“双师型”教师,使其在进修过程中掌握更加丰富的技能及知识。为了更好地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水平,学校理应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第一,完善激励机制。对引进的“双师型”教师给予薪金的优厚待遇以及更大的提升空间,鼓励学校现有的教师去实力雄厚的研究机构和学校进修,努力提高自身学历层次,邀请业界大咖前来进行学术交流或报告,从而为本校教师扩大视野提供机会;第二,建设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是应用心理学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院校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学校必须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据了解,现在很多院校虽然有校外实训基地,但是数量和质量都不能够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因此,学校在重视校内基础建设的同时应该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比如可以与其他学校合作,为小学、初中等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个更好地把握个体心理发展历程,也可以与劳动密集型企业合作,为其员工提供相关服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心理学作为一门实用性的学科,其课程设计应十分注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提高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是日后应用心理学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专业教师理应贯彻以学生为本,以实践教学为核心,推动实践教学改革,积极向“双师型”教师转型,从而培养更多适宜社会发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永占.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提升策略[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1):115-118.

[2]马晨曦.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反思[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30):282-283.

[3]张斌,邱致燕,王叶飞等.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