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2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毕茹

毕茹(沈阳医院学院沈洲医院辽宁沈阳110002)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04-0336-02

【摘要】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征,探索能改善病情的有效心理护理模式。方法对从2006年3月到2009年3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问卷、交谈与观察等方式进行心理调查。根据患者的总体心理状态和个别患者的具体不良情绪表现,施加针对性的的心理护理干预。结果经过针对性心理护理,患者不良情绪得到改善,病情得到了显著控制和缓解。结论在现代护理中,心理护理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影响越来越大。在实际工作中将心理护理融入基础护理,对冠心痛患者进行准确的心理状态分析,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和实施心理护理方案,可以显著改善和控制病情。

【关键词】冠心病患者心理特征护理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它是由于供应心脏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所致,这种粥样硬化的斑块堆积在冠状动脉内膜上,久而久之,越积越多,使冠状动脉管腔严重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导致心肌血流量减少,心脏供氧不足,而产生一系列缺血性表现,如胸闷、憋气、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冠状动脉退行性改变不仅非常普遍,而且趋于年轻化,由此引起的心理问题亦日益突出。

冠心病属于心身疾病,据现代大量研究证明,心理、社会因素可诱发或加重冠心病,行为应激可触发各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病情发展。因此,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治疗非常重要。现随机抽查本科近3年收治的96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96例病人,男51例,女45例,年龄34—75岁,平均(56±2.63)岁,其中心绞痛,心律失常62例,心肌梗死15例,高血压,心脏功能不全病44例。在疾病不同发展过程中,因患者年龄、职业和个性、家庭环境不同,患者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

1.2调查方法

1.2.1问卷法将要调查的内容例表,采用选择性回答方式嘱患者填写后收集归档。

1.2.2交谈法通过查房或与患者单独交谈,有针对性地提出所要调查的问题,将获得的资料记录。

1.2.3观察法即对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行为进行详细的观察并记录。

2结果

通过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患者不良情绪得到改善,病情得到了显著控制和缓解。

3心理特征及护理

3.1焦虑本组46例。多见于初次发病患者。该类患者因住院后环境陌生、饮食起居、休息睡眠等常规生活受到扰乱,对疾病充满不安和恐惧,易烦躁不安,产生焦虑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应主动热情迎接他们,耐心细致介绍病房环境、规章制度及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治疗上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尽快控制病情,缓解症状,使患者获得安全感。同时要做好保护性治疗,病情控制后,对其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使患者了解疾病治疗过程,增加安全感,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减少紧张焦虑,并指导患者学会放松来消除不良情绪。

3.2恐惧本组24例。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间发作或夜间症状加重,有的患者每到晚上睡觉开始精神紧张,有的患者看到抢救别的患者就感到紧张恐惧,促使病情加重。针对这种心态,患者入院后应以热情亲切的态度与之接触,主动介绍病室环境,用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运用诱导等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因素,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3抑郁本组19例。多见于再发性心肌梗死、反复心衰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这类患者往往因病情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对疾病的恢复失去信心,总感到身体不适,表现为抑郁、悲观、愁眉不展,对人冷漠。护理人员应帮其认识复发的诱因,学会预防措施,延缓疾病进展,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在解释时,言语要通俗易懂,少用医学术语,语速要慢,语调舒缓平和。对一些不易理解的问题,应举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同时应争取家属的配合支持,多陪伴患者,使其感到家庭给予的温暖。

3.4多疑本组4例。该类患者对冠心病惧怕,坚信自己有病而且很严重,有时甚至把书上的症状想象成自己的症状,稍有不适就认为是病情加重,把一过性的头痛、牙痛、肩背痛、右侧胸痛均看成是心绞痛发作,并十分注意观察家属和医护人员对其疾病的态度,怀疑对他隐瞒了疾病的严重程度,或者是担心医护人员能否给予精心治疗等,因此整日卧床不起,依赖性强,导致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护理上应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疗,耐心解释和安慰,特别注意要态度和蔼,有问必答,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了解,消除顾虑,配合治疗。必要时给予综合性暗示疗法,包括心理支持、言语诱导,配合药物,强化暗示,使患者达到自我暗示,改善心理状态,消除敏感多疑心理。

3.5绝望本组2例。由于住院时间长,病情常反复发作,心灰意冷,消极等待,心情烦躁加之家属、亲友体贴不够,从而丧失了坚持治疗的信心,甚至拒绝治疗,产生绝望心理,表现为沉默寡言,极度消沉,不能配合治疗与护理,甚至有自杀的念头。护理人员应该用真诚的心、和蔼的态度多与患者谈心,安慰、激励他们,与患者分析病情和预后,做好心理安慰、精神调养和生活指导,并与患者家属诚恳的沟通,为他们分析患者的思想动态,让家属多理解、体贴患者,抽出时间多陪伴患者,给予他们生理上的舒适感以及心理上的温暖感,让他们从失落和绝望的的心态中振作起来,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3.6盲目乐观本组1例。该类患者对冠心病及应注意问题缺乏了解,对病情发展认识不足,或虽有认识却满不在乎,不能从饮食、休息等方面加以调整,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应重点进行健康教育,耐心讲解有关冠心病的知识,采用简短的语句、明确的词汇和果断的结论,使患者加强对冠心病症状、转归、诱发因素的了解,认识到即使在恢复期或康复期,工作及活动亦需要量力而行,特别注意肥胖、吸烟、高胆固醇等高危因素。

4小结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日益突出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也是维护患者身心健康、取得最好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只有取得患者信任后,才能深入细致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运用心理学方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沟通安慰疏导患者,改变护理对象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将负性心理变为正性心理,使其很快地适应患者角色,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积极地配合治疗,战胜疾病。通过心理护理,帮助并鼓励患者认识自我潜能,把握自我意识,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有效地控制病情和减少发病次数。心理护理不仅有利于冠心病患者的康复,而且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