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探讨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2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探讨与对策

焦小芳张利

焦小芳张利

神木县水利水电工作队陕西省719300

摘要:我国一直都高度关注农村饮水的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工程的意义十分巨大,保障农村饮水的安全问题,实际上就是保障农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问题。随着近年来农村饮水工程的进展,我国农民群众已经获利,但是农村饮水工程本身的特殊性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我国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治理,为农村饮水安全提供保障。本文分析农村饮水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再进一步提出了农村饮水安全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措施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做好饮水工程很重要。但是,就目前来看,农村人口的饮水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农村的饮水安全意识还不到位,饮水工程也没有做好,从而导致了农村饮水安全性不高,饮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一、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问题

1.农村基础建设滞后,因农村基础建设落后,普遍缺乏基本的排水和垃圾清运处理系统,污水大多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沉积在村边沟渠和村庄地面,最终被降雨冲刷进入水体。农村水利基础建设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这与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极不适应。

2.水资源产权制度不明确,我国现行的水权制度是水资源属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同一流域的水资源通常以直接的行政调配方式分到各个地区,再通过取水许可制度分配给不同用水者。在实践中,各级地方可享有的用水权责较模糊,各级水权管理部门管辖的以及各用水户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并无约束机制,相应的水质、用水过程乃至保证率以及对其他用水户影响的约束几乎都是不确定的,用水权责不明晰必将导致用水个体对共有水权的侵占、过度开发使用并肆意排放污染,而对水资源无节约保护意识。

3.农村水体污染严重一些农村靠近工业区,工厂排放的废水经过多种途径进入村民饮用水源,工厂废气中的有害物质通过降雨、直接沉降等多种方式也进入饮用水源。使生活饮用水污染,造成“水质型缺水”,即有水不能用。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达2000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6.67%,因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近700万hm2。农业面源污染严重(面源污染是指在农民生活与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产品,以及随意排放人畜粪便和垃圾,使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造成水体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影响范围大、影响因素多、方式复杂、强度难以定量评估等特点。

4.缺乏水源地保护和水质检测,切实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是保证农村饮用水水质满足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基本前提。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基础是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全过程监管。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有五个重要关口:水源地保护、技术先进的给水处理系统、稳定可靠的给水系统、高素质的水管理者和系统细致的水质检测。在上述五个关键环节中,水源地保护和水质检测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缺乏必要的检测、检测设备和网络,使饮水水质监管不力,检测指标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对饮水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

二、关于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措施

1.制定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的法律法规饮用水水源包括地表水水源和地下水水源,地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河流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湖泊、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多以开采井周围一定范围为保护对象。要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法律法规是导向。我国专门针对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工作相对滞后,鉴于此,我国应总结国内外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经验,尽快制定不同类型农村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和管理办法以及监测信息管理和发布办法,分层次建立保障农村水源地安全的法制监管体系。建立和完善地方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农村饮用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提供法律保障。在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法律法规。

2.积极开展水利工程建设,目前一些农村饮水工程缺乏科学规划与建设标准低是导致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应根据当前农村饮水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工程措施设法增加优质水源,同时要对农村饮水工程进行合理布置,加强工程建设的科学规划,分布实施,因地制宜,结合山区、丘陵、平原、城郊等不同地理环境,重点考虑人口分布、用水需求和经济发展条件,科学采取各种工程性措施。3.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益,坚持以深井取水改善水源,加强财政对农村饮用水改造工程的支持工作,合理解决改水工程资金短缺问题。加快饮水工程建设步伐,加大现有供水工程改造和管理力度,加强施工质量和运行安全管理,尽量延长工程使用寿命。有条件的地方,应采取政府补贴的办法,调整出水源地机井所在区域的耕地,划出保护区进行保护。对仅凭水费难以维持运营的供水企业,给予适当补助,确保企业良性运转。大力提倡和推进城乡集中供水,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4.加快农村饮用水管理体制建设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有效协助工程发挥正常效益是确保我国广大农村人口长期喝上安全水的有力保障。许多农村地区出现饮水安全问题并不是缺乏工程,而是对一些工程长期管理不善,最终使工程失修报废,无法发挥效益。应本着“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有利于工程可持续利用的产权明晰、责权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力争实现供水工程良性的运行,确保工程持久发挥效益。结合地方实际,采取相应对策,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保证农村饮用水安全。水利、建设、卫生等部门应认真履行各自的行政管理职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切实加强对农村饮用水的行业指导、监督和检查。

5.做好宣传教育、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饮水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和监督。同时加强农村环保宣传,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和普及,使广大村民认识到目前农村水环境的现状及问题的严重性。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让村民都能参与环境监督和管理。在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提倡生态文明建设,使农村的水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宣传教育使每个人认识到保护饮用水安全与自身利益的重要相关性,自觉参与到维护饮用水安全的行动中。另外,要做好对农民群众的水费计收宣传工作,让广大群众明白饮水工程日常的运行、维修和改造等资金需要通过合理的水价来解决;要积极推行“水价、水量、水费计收”公示制度,让广大农民喝上、用上明白水、放心水。

水是生命之源,饮用水是人类一刻也不可或缺的。国家花大力气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一名水利工作者,更要把工作落实到实处,既要建好,也要管好,着力解决农村缺水矛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实现人水和谐,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样,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就能够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郭孔文.关于村镇供水安全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水利,2009(09)。

[2]张仲良.通渭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现状与思考[J].农村能源建设,201l(01)。

[3]曹艳秋.城市供水水源地保护措施研究[U],东北水利水电,2008,(03)。

[4]张博.合肥市水源地保护区规划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0:(11)。

[5]戴向前,刘昌明,李丽娟.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探讨与对策[J].地理学报,20010,(09)。

[6]吴晓静.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发展思路[Ⅱ].水利科技,2009,(04)。

[7]杨朔.当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