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的新课导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谈语文课的新课导入

周崇强

河南项城市高寺镇松源博士学校周崇强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成败优劣虽然不能说完全取决于“开讲”的好坏,但是可以说精彩的“开讲”是一堂课成功的前提,如果能够很好的导入新课,把学生情感调动起来,促进学生情感共鸣,就能使学生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氛围中,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应当重视新课的导入。

“开讲”是课堂教学的起始,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搅动学生的情感波澜,形成一种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新课导入应因文而异。导入方式多种多样,不一而足。现谈一谈自己在语文新课导入上的一些做法,不求全面,单求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情的语言导入新课

这是语文课新课导入常用的方式。教师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情感共鸣,使学生进入新课文教学的情境中,从而导入新课。比如讲授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信》时,我将音乐与语言导入有机结合,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我先问同学们,大家爱唱歌,有一首《七子之歌》大家唱过吗?然后用录音机播放《七子之歌》。在深情的歌声中我问学生,这首歌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呀?——学生答:澳门人民渴望回归祖的浓浓思念之情。是呀!“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深情的歌声,敲打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它是民族的悲愤,是游子的呼唤。当歌声回荡在祖国的天空时,我们还有许多遗憾,虽然民族的屈辱已经洗刷,但祖国统一大业还没完成,一弯浅浅的海峡却深深阻隔着两岸的中国人,每一个有良知的炎黄子孙,都期待着,企盼着游子归来的一天。每一个正直的炎黄子孙,都在为祖国的统一不懈地能力着。

1982年7月24日,一直为祖国统一大业奔走的廖承志先生,给当时在台湾的国民党中央主席蒋经国去了一封信。字里行间充盈民族大义,洋溢着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感人肺腑、荡气回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封书信——致蒋经国先生信。

二、用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导入

运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导入,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吸引学生注意,能很好地导入新课。

如教学《核舟记》一文时,我指着准备好的一粒桃核说:“同学们,在这样一粒比拇指还要小的桃核上,竟要雕刻出小船、窗户、茶炉等景物,还要人物神态逼真、栩栩如生,一般人能做得到吗?”(学生纷纷摇头),我接着说,“有一位高超的艺人却能做得到,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家想不想一睹这枚桃核的精彩。”(学生: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感受这样一枚桃核的魅力吧!”

三、用诗句、警句、短小精悍的故事等导入

运用这种方式导入新课,是通过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名言、警句等引起学生的情感,起到渲染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如讲《最后一次演讲》时,我先朗读闻一多的诗歌《死水》《红烛》,有感情的朗读,搅动学生的情感波澜。学生们多被闻一多爱国主意精神所感动。再介绍最后一次演讲的背景,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哄鸣,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

四、运用煤体,创设情境,以“境”导入

如我在教学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一课《白杨礼赞》时,首先运用多媒体放映出西北黄土高原的壮阔美景:黄绿错综的高原辽阔平坦,远处绵延着一座座山峰,山脚下生长着一排排白杨树,微风轻拂,鸟声清脆。然后镜头向前推进,随着画面的移动,白杨树变得越来越高大,树的外貌也越来越清晰,仿佛让学生置身于青葱的白杨林之中。然后利用画外音:同学们,当你看到这泛着淡青色光辉的白杨树,看到这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白杨树,看到这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白杨树时,你有什么感受呢?生感叹:太美了,这简直是生命的奇迹!那么,由这些白杨树你又能想到什么呢?(同学们沉思,师引导):70年前,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文坛上有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来到这里,看到这挺拔、伟岸的白杨树,他热血沸腾、思接千里,于是有了中国文坛上的不朽名著——《白杨礼赞》,大家愿不愿意欣赏呢?——揭题:白杨礼赞

总之,语文课的新课导入方法多种多样,要灵活运用,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新课的导入不能流于形式,要实用扣题,新颖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切忌平淡、冗长不着边际。我认为新课导入的成功在教师的语言。高尔基说过:“语言是蜜,能够粘住一切东西。”教师要不断锻炼语言,语言不仅要准确鲜明,更要幽默诙谐,具有勾魂摄魄的力量,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陶冶其乐观健康的情绪,这不仅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上,而且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生动优美的语言都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