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课程标准实现两个转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2

学习课程标准实现两个转变

杨春

杨春(渠县青神乡中心学校四川渠县635200)

在国际奥林匹克比赛中,中国学生屡次夺金获银,但是,至今没有一个中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奖,为什么?这恐怕与我们的教育禁锢了人们的思维有很大关系。所以,新一轮课程改革,力图走出一条新路来。这一轮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课程结构学科本位的现状,形成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2)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形成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改变重知识传授,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4)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改变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现状,使评价功能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实践。

由此可以看出,这次课程改革的全过程,从课程管理、教材内容、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到最后的考核评价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再好的课程,都要靠老师去实施,怎样才能当好一个实施新课程的初中数学老师呢?我认为,要当好这样的老师,要实现两个转变。

1.教师观念的转变

虽然新课程、新教材早已走进了校园、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实施了几年,但我们的思维观念仍然处在新旧交替的转型时期,旧的理念在我们头脑中还没有完全清除,新的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我认为要适应这场改革,适应新课程教学,我们首先要更新理念。

1.1教师要由“教者”转变为“学者”。《教学大纲》更名为《课程标准》,这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而是教育理念上的转变,所谓标准就显得更具体。过去,重点是要求老师怎样教,主要是教法的探讨。现在,是要求学生怎样学,主要是学法的研究。教师由“教者”转变为“学者”,这里的学者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老师要做一个像学生那样的学习的人,把自己还原成学生的身份,像学生那样自己先学,然后再与学生一道学习,一同探索;二是指老师要成为专家、学者那样有学问的人。老师由“教者”转变为“学者”,实际上是由教书匠向专家型、学者型转变。由于老师这样不断地学习、探索,今后的老师不会再像红烛那样,燃烧到最后,是什么也没有的人了,而是像一条小溪,既在不断外流,又在源源不断地补充自己。

1.2教师要由“师者”转变为“行者”。过去老师一直处于“师者”的地位发号施令,把从教科书上得来的东西直接拷贝给学生,灌输给学生,教学就成了教师的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的活动。而新课程则要求老师要成为“行者”,就是老师要与学生相互交流、探讨、勾通、相互启发、补充、师生共同发展,现在的教学要靠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探索,教师要像蜜蜂那样,为了采蜜,需要长时间的飞行、采集,然后才酿成蜜。

1.3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变成“组织者”。人们常把老师比作春蚕吐丝,比作蜡烛给人类带来光明,而新课程标准则认为:教师不只是黑暗的红烛,不再是光明的直接传播者,而应该是光明的创造者,学生不再是光明的吸收者,而是光明的寻求者。教师的作用,就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伙伴,给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时间,创造学习环境,组织学生学习。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探索、训练、体验、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塑造一个完整的自我的过程。

1.4教师要由“牺牲者”转变为“创造者”。过去,评价教师以牺牲自己的那种奉献精神为标准,而新课标则要求:除了奉献精神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创造精神,衡量教师的标准,不是看你牺牲了多少,而是看你为学生创造了多少,那种一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定理、填鸭式、注入式教学的老师,那种通过机械训练,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老师,即使他牺牲得再多,也不算好老师,好老师应该是既创造了学生,也创造了自己。

2.教学方法的转变

教学方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第二阶段是50年代学习苏联的凯洛夫提倡的启发式;第三阶段就是现在提倡的探究式;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体出了三种不同的教学理念,怎样转变我们的教学方法呢?我的理解就是: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尽量做到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去总结、归纳、去体验、去实践。去研究学生如何学,让他们从小养成探索的习惯和兴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索的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转变,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传统的教学方法精华的、可取的,仍然要继承和发扬。

(2)不要独占讲台,一讲到底,满堂灌。

(3)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尽量考虑让学生多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动口交流,动眼观察,把多种感观都调动起来,并且把全班学生都调动起来。

数学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两个有利条件:一是教材内容一般都是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事,并且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身边的事,他们不会感到陌生;二是每章节的内容,后一个例题总是建立在前一个例题基础之上的,联系紧密,有一定基础,所以,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日常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因此,老师完全可以设计,先让学生去探究、去相互交流、去解决问题、去找出规律、去总结归纳。学生一旦解决了问题。他们会感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老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这样做,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要地位、学生偷不到懒,能力得到了锻炼,效果会很明显。老师可以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讲,在学生操作实践过程中,老师还可抽出时间辅导差生,这样,既解脱了老师,又锻炼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老师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找出教材的重难点,教才的前后联系,编者的意图,然后要考虑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确定好本堂课的目标,最后决定你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不要盲目上阵。

如何实现转变,当好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师还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文章编号】1236-3619(2010)06-20-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