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入党动机调研及其培育方式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3

研究生入党动机调研及其培育方式分析

常娥李彩丽王秋影

常娥李彩丽王秋影(北京物资学院,北京通州101149)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5-0005-03

摘要:青年大学生在成才过程中对政治的追求度在不断提高,高校研究生要求入党的人数与日俱增,从正面意义上看,这是研究生积极要求进步的一种表现。但调查发现,研究生要求入党的动机表现出多样性、功利性的发展趋势,而形成这样趋势的原因与研究生党建工作有密不可分的相关性,因此我们要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入党前教育培养工作,端正其入党动机,转变大学生思想认知,以适应当前大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这也是高等学校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学生工作。

关键词:高等学校;研究生;入党动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持续20年的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制度和文件,高校发展党员数量逐年扩大。根据2008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08年底,我国现有大学生党员201.4万名,占全体党员总数2.65%;当年发展学生党员106.7万人,占发展总数38.01%,可见青年大学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知识群体,是党组织发展的重点。据调查显示,全国普通高校申请入党的学生人数达395万,占非党员学生总数的46.5%,部分高校申请入党的学生比例甚至超过了90%,这说明了党的先进性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很高的认同度,也说明了青年大学生在成才过程中对政治的追求度在提高。

但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迁、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高教制度的重大改革,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生了诸多变化,大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部分人的入党动机出现了功利趋向,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入党动机也存在着各种议论。2010年,针对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党员发展工作前、中、后期的情况进行问卷调研,问卷统计显示“研究生入党盲从性降低,但功利性取向趋强,入党动机难以实质考察与量化测评”成为党员发展工作突出难点问题,同时,“入党动机难以考察问题”也是当前整个研究生党员发展工作中最突出的难点,其调查百分比高达84.3%。大学生入党动机问题是当前形势下的热点问题,更是高校党建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如何看待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如何转变大学生思想认知,如何做好大学生入党前教育培养工作,是党的先进性建设需要认真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研究生入党动机发展趋势分析

入党动机的考察是衡量一个入党积极分子是否真正具备党员条件的一项重要工作。入党动机端正与否,直接关系到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关系到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长远来看,则关系到执政党地位巩固和共产主义奋斗目标的实现。正如上文数据显示,研究生入党动机问题是当前首都高校研究生党员发展工作最为突出的问题。

鉴于研究生入党动机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在借鉴国内学界对研究生入党动机普遍认同以下五种类型——崇高信仰型、成才发展型、情感认同型、被动驱动型、个人私利型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生积极入党主要意愿选项,针对北京地区21所高校研究生发放1500份相关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311份。

从问卷中问题1:“您认为您身边的研究生群体积极入党主要是出于何种意愿?(限选5项)”调查结果显示,“为了更好的发展平台”、“找工作方便”、“入党使自己更优秀”以及“受家庭熏陶”四个选项超过了50%。

图1:当前研究生积极入党主要意愿的选择计数和百分比柱状图

对图1各项动机形成的特定性,按照主动和被动、正面和负面进行交叉分类,分别简记为主正型、主负型、被正型、被负型,整理得下表1。

表1:当前研究生积极入党主要意愿的分类表

对图1、表1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对部分研究生的访谈,对于研究生入党动机现状可得出如下基本研究结论:

1.研究生入党动机主流已正在由崇高信仰型转向成长发展型,入党动机总体状况导向正面型。

以往学界研究中普遍认为崇高信仰型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崇高信仰型和成才发展型反映大部分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从数据看,图1显示排序在第一位的即是“入党会有更好的发展平台,以更好实现人生理想”,百分比高达80.8%,以及调研问卷中排名前三的入党动机选项内容——“为了更好的发展平台”、“找工作方便”、“入党使自己更优秀”,均表明研究生入党与个人发展目的相联系,他们普遍认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强调成才发展已经多于崇高信仰。同时,表1显示主正型和被正型在总体结果中占主导地位,而且访谈了部分高校研究生支部书记和主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老师,对当前研究生入党动机的总体状况都予以了肯定,认为“我们的主流还是正面导向的”。

党章第2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信仰共产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虽然排序靠后,但其百分比达37.3%,超过了三分之一。这一党员终身为之努力的信仰,在入党前能有三分之一以上研究生即能够以此为动机或动机之一,为我们各级党委和基层党支部提供了今后更加有理由做好入党培养教育工作的信心和动力。

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大学生真正的入党动机,已经以成才发展作为主流,同时崇高信仰也仍是相当部分大学生的正确选择。而对于其他三种类型相对较少,但也都存在。

2.研究生入党动机具有明显功利性导向。

近年来,受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影响和党员在就业中的作用因素,研究生入党动机具有明显功利性导向。图1显示,“受研究生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影响,入党为了找工作方便”的百分比高达73.4%,排序第二,反映出研究生入党动机向着功利化、实用化方向偏移的社会现实。但要注意功利化倾向等同于追逐私利,功利本身是个中性词,任何带有现实理性的行为都能宽泛称之为功利,它既具有目的性,又有其社会理性;而私利是指个人为自己谋取的利益,可能和社会利益产生激烈冲突。大学生把找一个好工作的希望与加入党组织的要求相联系,是青年进取心的表现。如果党组织能及时给予足够的关怀与帮助,这些大学生很有希望升华入党动机。因此,在新时期建设背景下,高校党建应当理性对待大学生中出现的功利化倾向,正确引导,严格把关,拒绝入党私利动机的出现。

3.研究生入党动机主动性意愿相对较弱。

能否将“受动”转化为“主动”,引导研究生主动入党,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调查发现当前研究生入党动机主动性意愿相对较弱。表1中“受周围同学影响,随波逐流”的百分比高达“49.7%”。说明部分研究生入党动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被正型中“受家庭、身边党员、导师”影响的比例也绝非少数。这种朴素的入党动机是一种感性的、基于社会学认识的行为决定,它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我们党在广大群众中的形象与地位。这种动机对于一个具有较高学历、有志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研究生而言,是一个好的开始,但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成长过程。

二、影响研究生入党动机培育的原因分析

研究生入党动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客观存在的,而形成入党动机的因素是多方面、深层次的,它是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同辈群体、大学思想教育体系和研究生个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是有一定因素是研究生教育不可控的,下面我们从与研究生自身的教育特点、入党教育过程等角度进行深度分析。

1.学制特点缩短了培养考察时间,增加了入党前教育的难度。

相对于本科生来比,研究生在校时间较短,大多数院校的研究生在校培养教育时间为2-3年,而依照《党章》和《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要求,从积极分子到预备党员的考察和培养期的正常流程则至少需要1年。为了克服研究生学制特点与发展党员流程之间的冲突,有些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对研究生发展党员的考察时间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适当缩短了培养考察时间,这为入党前的培养考察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尽量的提高培养教育的力度与质量是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是引导研究生党员树立正确入党动机的一大考验。同时,科研是研究生的第一本职。科研学术任务为主旋律的研究生生活中,研究生党员与身边的同学交流的主要话题多是围绕专业学习而展开,极少也很少了解到申请入党同学内心的入党动机。在党支部活动与自身科研学术任务相冲突时,多数研究生选择投身科研学术,而不愿或干脆不参加党支部的活动。

2.入党前教育流于形式,未充分发挥导向作用。

经调查,大多数高校的入党前教育均采取党课学习的方式,即以学院或学校为依托开设党课培训班,通过理论学习增加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的认识与了解,少数高校辅之以实践活动来丰富党课教育的内容,从理论出发结合实际,增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党性觉悟。但在问卷调查显示,入党前教育普遍存在着课程内容设置枯燥乏味、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实践活动应付了事等特点,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未起到引导的作用,反而会误导了研究生对党的认识,将党定位于枯燥的理论、空洞的口号,影响了研究生党员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图2:党课培训效果评价百分比饼状图

图2中一般”对应“一般,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收获”,百分比为29.4%;“较差”对应“较差,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百分比为3.8%;“很差”对应“很差,应开发其他形式”,百分比为2.3%。可见,绝不能忽视还有高达35.5%的受调查者认为党课效果一般或较差,应丰富入党前教育形式,强化入党前教育内容。

三、研究生入党动机培育方式

根据研究生入党动机的问题与变化分析,高校党建工作仍应充分关注研究生入党动机,从严把关,并充分尊重新时期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合理引导,为党组织培养和输送更多符合标准的年轻党员。

1.以大学生的思想信念教育为基础,强化入党前的理论学习,将入党动机教育渗透到日常工作中。

研究生群体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独立的思考方式和判断能力,因此对研究生入党动机的培养应强调其先导地位,注重发挥导向性作用,高效率、高水平、多角度、多层次、多对象地完成研究生入党前的教育培训工作,始终宣传和强调正确的入党动机,杜绝部分动机不纯的大学生的侥幸心理,将入党动机教育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入党前的理论学习能够增强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的认识与了解,加强党性修养,从理论的高度引导积极分子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从思想上做好承担党员责任、履行党员义务的使命,循序渐进地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2.以入党程序和标准为衡量,做到“既重表现,又重动机”。程序是制度,标准是规范。

(1)严格入党考察标准,杜绝“指标性入党现象”。

党员的质量与中国共产党的队伍建设以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严把发展党员的质量关势在必行。中国共产党队伍的壮大应重质量讲数量,数量是基础、质量是保证。研究生队伍自身具有党员所占比例较高的特点,在选择发展对象时存在着按照指标选派人选的现象,这就要求各高校在研究生入党过程中,要确定严格的考察标准,把好质量关、优化党员队伍。

(2)全面入党考察内容,防止“以偏概全”。

研究生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说,具有很多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考察研究生入党过程时,要根据其特点全面合理地考察各项指标,防止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我校在考察研究生入党的过程中采用了合理量化的方法,从德、智、科研、文体、其他情况共五大项20小项分别进行考察,最后根据综合得分评定是否具备发展党员的标准,考虑是否允许其成为党的发展对象。

(3)丰富入党动机考察手段,做到“多管齐下”。

如前文分析所示,研究生入党动机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功利性入党动机普遍存在,因此衡量发展党员入党动机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在考察入党动机时要从不同方面全面衡量,具体采用多方面量化的标准,根据生活、学习、活动、工作等各个方面的表现考察其是否具备正确的入党动机,另外辅以入党联系人制度以及上级谈话的方式,全面综合地考察发展对象的入党动机,为中国共产党队伍的壮大把好质量关。

3.以组织生活为展示,不断丰富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内容与形式。

组织生活作为党组织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引导党内成员发展和进步的核心力量,又是引领党外成员向党组织靠近的重要途径,因此组织生活必须发挥好自身的引领与导向作用。组织生活的内容应围绕党的核心思想与指导精神从多方面开展起来,避免落入枯燥乏味的范畴内,从实际出发,真正落到实处,如开展经验交流、社会服务、争创“先进性党组织”、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等活动,通过组织生活,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与战斗力。

4.以学术活动为载体,促进研究生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紧密结合。

研究生应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因此研究生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也应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以此作为衡量的标准之一。我校的党建特色充分地突出了这一点,在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考察中,普通同学需在相关的期刊杂志中发表论文1篇,而党员则需发表2篇。通过实践表明,在党员的带动下,研究生的学术氛围普遍增强,通过党建工作带动了学校整体的学术氛围。

5.以红色网站为媒介,实现研究生党建工作与网络建设的有机结合。

网络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现阶段网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络不仅影响着研究生的生活模式,同时也影响着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研究生党建工作中应充分借助于网站的力量增强研究生党员的思想教育,提高研究生党员的党性觉悟与思想认知,起好导向作用。

总之,培养和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是一个不断学习,逐步提高思想觉悟和规范言行的复杂过程。只有随时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紧跟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探索研究生党员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加强教育和正面引导,疏堵结合,构筑研究生精神支柱,从而树立正确入党动机,切实保证研究生党员的质量,从而促进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李晓颖,宋雪梅,谌宝华.大学生入党动机问题的调查及其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5)。

[2]张明.大学生入党动机与党员先进性关系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报学院.2008(4)。

[3]吴健康.学生入党动机的矫正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

[4]骆建建.当代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及其引导--基于常州信息学院的实证调查[J].科技风.2008(1)。

[5]宋锦韬.高校学生入党动机分析及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7)。

[6]王文龙.新形势下大学生入党动机多样化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蚌埠党校学报.2009(3)。

[7]梁珊珊.从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看大学生入党动机[J].商业文化.2009(4)。

[8]边社辉.大学生入党动机及其教育引导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09(8)。

[9]张汉芳.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科学性与有效性的心理学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

作者简介:

1.常娥(1979年-),女,北京物资学院研究生部101149,讲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

2.李彩丽(1972年-),女,北京物资学院研究生部101149,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3.王秋影(1985年-),女,北京物资学院财务处101149,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