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1

浅谈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万宝静

(永清县职教中心河北永清065600)

朗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朗读、熟读、背诵,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能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朗读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那么,是不是学生们的朗读能力已经俱备了呢?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以下令人担忧的情况:

1.1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朗读过程中常出现发音不准确、逻辑停顿的错误。如把“戏谑”的“谑”(xuè),读作“虐”(nuè);把“戛然而止”中的“戛”(jiá)读作“嘎”(gá)。文言文更是出现停顿错误、通假字读音错误等现象。

1.2不能自然大方地朗读。学生站起来朗读,声音又细又低,神态扭扭捏捏,一个语调读下去,不会抑扬顿挫。这样的学生在高中有相当数量。

2.朗读教学的改进

针对这种现状,我从六个方面着手,将高中朗读教学扭转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1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地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地感受,自然而然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激起学生情感共鸣,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良好的语感。

2.2通过朗读去领会文章神韵,陶冶情操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在语言方面都经过千锤百炼。福楼拜说:“无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要一个词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性质鲜明。”戏剧的语言也有着鲜明的个性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语言用词追求立体感,分寸感,句式讲究节奏美,整齐美,文学语言是艺术语言,可以“一字传神”,甚至“不着一字,尽着风流”。

2.3通过朗读提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是朗读,古人非常重视朗读的作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仅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好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课文极好的解释。例如《荷塘月色》一课,如果我们靠老师讲解,会觉得其中许多话语令人费解,只有让学生读出作品的意境才能使学生融会贯通。

2.4朗读能帮助记忆,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我国的传统方法是:多读,多背,熟能成诵,烂熟于心。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道出了读书在学习中的重要。巴金,钱钟书,叶圣陶,鲁迅等大家都运用过朗读进行记忆积累,其效果大家是不言自明的。

2.5朗读可帮助字斟句酌,修改文章。朗读可以形成语感。语感对于检查语病,改正语音错误、拗口,逻辑不严密等问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鲁迅先生说:“在看和读之中,能够发现重复罗嗦的地方,把文字改精炼了;能够找出拗口,不通顺的地方,把语言改通顺,流畅了。”白居易改诗时,就采用“读”的方式,“读”的修改法使白居易的诗明白如话,音韵优美,雅俗共赏。由此可见,通过“读”来修改文章是行之有效的。

2.6创造朗读情境,激发兴趣。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朗读课,能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充满情趣。如在讲《陈情表》一文时,我用饱含深情的朗读,使课堂沉浸在悲怆的氛围中。老师率先垂范,先声夺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朗读和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利用电教设备指导范,主要指朗读录音。朗读录音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它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调等方面的示范,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朗读水平。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能够正视和培养学生的朗能力,让学生会朗读、爱朗读,学生从朗读中得到快乐,知识得到升华,这一环节的把握让语文教学魅力无无穷!

【文章编号】1236-3619(2010)04-1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