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成长

张纲

张纲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

【摘要】教研活动在人格、智慧、知识方面帮助教研员成长,教研活动体现教研员的价值。

【关键词】教研员活动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09)12-0051-02

学问本身并不教人如何运用它们,学问的运用之道乃是一种在学问之外,又高于学问的智慧,必须通过体验,通过观察,才能得到。——弗兰西斯·培根

教研员作为研究者、指导者、服务者,他们一般都会组织各种教研活动,来实现指导与服务的功能,而教研活动的深度与广度或多或少又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目前,教研活动呈现这样一些现象:(1)只有听课,没有概括、归纳、提炼,没有深度的讨论与交流,没有假设与推论,没有操作与校正。(2)只有高高在上的指导,口若悬河的演讲,没有低处的倾听与关注。(3)只有按程式的表态与发言,没有民主、和谐的讨论与分享,与会者宛如“沉默的羔羊”。(4)没有生成性的观点与即兴的回应,等等。

这些现象是教研活动效率低下的表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呢?我们可以从教研活动本身来思考问题,从中寻找教研活动对教研员的影响因素,最终指向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一、教研活动体现教研员的价值

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应找准自己的位置,方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正如劳伦斯说:“人不能远离自己的位置,只能低于自己的位置。”

教研员也不例外,教研活动就是教研员成长的舞台,也是教研员价值体现的载体。

凡是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均可称为教研活动,何为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家佩里有一段话:“就其中性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就其最积极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包含着更多的内容,它意味着教师已经成为一个超出技能的范围而有艺术化的表现,成为一个把工作提升为专业的人,把专业知识转化为权威的人。”教研员通过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深入学校,和学校教研组教师共同开展活动;深入学校年级,参加备课组活动;组织展示研究课,进行课堂教学的观摩与研讨;策划专题交流与研讨;组织各种竞赛与评定;组织实施网上教研;共同研讨文本;共同阅读与分享等等。

对基层教师而言,个性化的帮助和助推的教研行为更有价值,深入教学第一线,倾听教师的呼声,了解教师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及时发现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实施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教研员要实现四个转变,即从指挥者变为参与者、从评价者变为合作者、从管理者变为研究者、从检查者变为引领者,同时,教研员要把学习和交流作为自己专业生活的支撑点,由以教材教法为中心的文本教研转向以研教和研学为中心的课程教研。在这个角色的转变过程中,教研员的价值得以体现,教研员自身也会逐步成长。

二、教研活动雕塑教研员的人格

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要培育民主、宽容、和谐的气氛,提倡教研活动遵循三个原则,即充分发表不同的意见、容许保留自己的意见、容许不同的意见同时存在。不能搞话语垄断、学术霸权,否则,你所组织的教研活动永远不会有真实的回应,你只是一个手持长茅、巍然屹立于荒野的“武士”,找不到一个挑战的“对手”。要落实上述三个原则,作为教研员就要能够包容基层教师提出的不同意见,在教学问题上敢于面对分歧,执著追求本真,与人为善,求同存异,这对教研员的个人品质、人格魅力、人文素养是一个挑战。

如2008年12月17日,我组织全区的初三的历史专题交流会,会上由六十九中备课组、实验外语校备课组、七中备课组来做三个主题交流,交流后,全体教师分小组讲论,我要求他们形成几点共识,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我借用弗兰西斯·培根的观点,特别要求:“你若同意他的主张,说法上要略加变化;你若认可他的提议,可以附带一些条件;你若赞成他的议论,就须添加你的理由。”第三小组就提出不要把初三的历史复习复杂化,应该抓大放小,第四小组还主张多从实效性方面研究,如提问、检测等方面,这都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后来,我在活动结束作综述时,还特别归纳了各小组讨论的不同意见,让大家下去进一步思考,并在区历史学科论坛上继续讨论。

教研员要认识到,教师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可以点燃的“火把”,变教研员“一言堂”、“满堂灌”为教师的“满言堂”、“多人议”。要做到这点,前提就是要不断完善教研员自身的人格修养。

三、教研活动提升教研员的智慧

教研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需要明确的重要问题,可以这样理解:(1)教研活动要点、面结合,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种状态。(2)教研活动不要走向纯技术分析,不要离开目标去分析。(3)教研活动应充分体现学科性。(4)教研活动的收获是多方面的,有实用的,还有理念的..

从教研活动的目的出发,教研员要反思自己的教研活动。如我所设计的教研活动的程序、教师的参与行为,这些东西在多大的程度上引发了与会教师的思考?促进了与会教师观念和行为的转变?我偏离了自己预设的教研活动的主题了吗?为什么?如果再给相同的教师搞一次相同主题的教研活动,我的教研活动会有哪些不同?..

教研员的反思是提升教研智慧的重要路径,一般而言,教研员比教师的反思空间更大,反思的视角更多元。在听课、评课、座谈、研讨、对话、交流等调研活动中即时反思,在分析问卷调查、成绩测查时展开反思,通过写教育日志、教育故事、教学随笔等形成反思,使反思成为教研员专业生存的一种状态,从而使教研员的专业引领变得更加厚重。

教研员并不是所有问题的专家,首先自己先学习研究,才能帮助教师学习研究。大量的课堂观察、与他人随时的研讨是教研员主要的自学方式。内部研讨→寻找个别教师实施→收集各种反馈信息→进一步反思改进→在某个年级中推广→产生新问题→与基层教师就不同学生产生的新问题进行再研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目标后再实施→获取新的反馈信息→再反思→再推广,在这个过程中,反思贯穿始终。

四、教研活动丰富教研员的知识

很多东西都是只有接触到了,才觉得知识不够用,如,有一次我到基层学校参加教研组的课堂观摩活动,听一个老师上《香港澳门回归》一课,她用澳门回归时的《七子之歌》导入本课,我建议她向学生呈现地图,在地图上闪烁“七子”的位置,以增强直观性与兴趣性。她就问我“七子”包括哪些?我当时就不能完整回答,但我对她说,我们马上上网查查。(七子指先后被列强割占的七个地方: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旅大)

知识是无穷的,作为教研员不一定就能回答教师提出的所有问题,当场回答不了,也是正常的,但可以通过一定的路径与教师共同解决。只有与教师坦诚相待,诚心诚意,共同解决问题,才能共同提高。

教研活动是教研员的自留地,构建春华秋实的美景,汗水很重要,智慧不可缺。在耕耘的过程中,耕耘者关于气候、土壤、施肥、除虫等知识与技术在实践与反思层面都会得到提高,如此下去,第二轮的耕耘也会更加得心应手,收获会更多,产品也会更加绿色、更加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