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的负效应及其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2

运动训练的负效应及其特征

阴大为

阴大为

(黑龙江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随着当前世界各国对运动的认知不断加深,对世界运动员的经济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对各个比赛项目的判断也日趋严格。在当前的竞争过程中,很多时候,胜负只在0.001秒之间来计算,这就需要在当前的运动员徐连过程中各个教练员与体育科研工作者结合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利用合理的手段最大限度的挖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有目标和有目的的进行运动训练过程。本文就当前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负效应进行分析,并提出其控制方法与措施。

关键字:运动运;训练;负效用

在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中,世界各国综合实力也在不断的增加,随着人们对运动的不断重视,各个运动项目和运动员素质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竞争的标志。在当前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各种训练方法和训练项目逐步的应用在当前的训练之中,成为训练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和保障因素。运动训练负效应存在的科学基础,也是实践中产生不良后果的原因。是通过运动训练来增加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各项技能和挖掘自身潜力的过程,运动训练负效应有损伤、器官结构功能发生病理性改变等表现形式。是通过对运动员肌肉损伤和所能承受的各种训练负荷进行技术的控制和预防,保证训练的正常进行。

1运动训练中CK的负效应

在竞技体育领域,运动员的伤病是司空见惯的事,学术界一般会把受伤归因于训练不当。不可否认,训练不当是引起伤病的直接原因。但如果以此定论而不去思考运动训练本身,那么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侧面,不是问题的全部,或者说仍然徘徊在现象的表面。为什么优秀运动员常常会伤病缠身?

运动员在全年训练准备期所进行的恢复性低强度训练,未对体内CK安静值产生影响,甚至低于体育系大学生。当以大强度的力量训练后,不同水平运动员体内的CK活性均大幅度上升。他还发现,速滑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后,体内CK活性较安静状态上升,男子达170%,女子达190%。

于高强度的训练对运动员血清CK活性的变化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在运动实践中可以利用血清CK对运动强度进行评定。目前,德国和日本已采用CK参数法来调节训练强度,定期检测血清中CK活性,根据CK活性变化作为整个训练调节过程中的一个微观依据,以保证科学训练。

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可以利用血清CK活性的变化监控运动员的赛前训练。郭子渊等[9]研究表明,准备阶段,散打运动员血清CK的活性与正常人无差异;在大运动量训练阶段,血清CK活性上升,但与准备阶段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强度为一般强度;而赛前大强度训练阶段和实战对抗阶段,血清CK活性大幅度上升,与准备阶段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强度为大强度,符合训练的指导思想。

2低强度的运动负荷对训练的负效应

2.1长期大量的低强度训练容易造成疲劳

长期大量的低强度训练容易造成神经系统和机体的疲劳,导致整个训练质量的下降,阻碍训练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对短跑、跳跃、投掷等爆发性用力的项目影响更明显。因为大量的低强度训练,导致整个神经系统疲劳和功能下降,使运动员在很多时候都是在失控和无意识状态下进行训练,但这种训练已经完全是机械的和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能够发挥和调动自己最大能力的训练。例如让短跑运动员跑5次、10次甚至几十次100米都可能完成下来,但这是机械的、简单的重复完成同样的动作,没有一点质量可言,最终导致运动员的身心疲劳。

2.2低强度的训练不会对专项形成有效的刺激

运动训练是通过平时点滴的积累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在比赛中把能量快速有效地释放出来,最终目的是提高成绩和参加比赛。低强度的训练不符合比赛的需要。比赛中运动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肌肉的紧张程度和内分泌器官的活动都应该是最高的,如果没有平时高强度的训练、没有足够的刺激和积累,运动不可能一下子达到比赛的兴奋性和紧张度,还会由于心理等因素导致原有水平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低负荷、低强度的训练不会提高比赛项目所需的专项素质和专项能力,对专项成绩的提高缺乏有效的刺激。

2.3低强度的大负荷训练不利于专项水平的提高

运动员长期处于低强度训练状态,肌肉、呼吸、循环等系统都会产生适应性。特别是肌肉,不但其内部组织结构会发生变化,如红、白肌纤维的相互转化,而且它的功能下降还会影响到呼吸、循环等系统。经过长期的低强度训练,肌肉已经适应了慢性收缩与拉长的训练强度,再向大强度转化时,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伤病和不适。而竞技体育运动需要的是肌肉高强度的快速收缩与拉长,甚至现代的中长跑比赛,耐力也只是基础,速度训练接近了短跑训练的要求,对运动强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2.4长期低强度大负荷训练不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水平

在比赛中,运动员都不同程度地出现紧张、兴奋状态,这主要是神经——肌肉系统的适应性问题。适度的赛前紧张对运动成绩的发挥有促进作用,如果没有针对性的训练,就无法适应赛场上的紧张气氛。例如有些运动员在国内或低规格的比赛时成绩还可以,但到参加国际大赛时就发挥不出来,有的只有听一枪的水平和能力,在预赛或田赛的及格赛中还能表现出一定的水平,而到决赛时成绩就不理想或根本进不了决赛。这都说明在平时的训练中缺乏高强度或者连续大强度的训练,神经——肌肉系统无法适应比赛中高强度的刺激,也可以说这同样是长期低强度大负荷训练带来的后果之一。因此,在训练中应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和比赛的要求控制一定的强度,平时训练要有计划地模拟正规比赛,通过加大负荷强度有针对性地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

3负重超等长训练负效应

负重超等常训练能有效发展篮球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提高起跳速度及腾空高度,改善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提升运动表现。针对篮球运动员力量不足的问题,运动科学家和教练员都致力于发展先进的训练方法。根据力量训练的理论,超等长训练可以提高动作速度和爆发力,阻力训练可提高运动员下肢最大肌力。近来很多教练员和运动科学家都将超等长训练与阻力训练结合起来,即在适当负重的情况下进行超等长训练。在澳大利亚已有研究者研发出一种阻力训练器,运动员可尽全力快速扛起轨道式训练器以发挥最大的力量与爆发力。有研究表明:爆发力峰值出现于最大负荷的30%~45%之间。因此,负重超等长训练的负荷阻力也可以根据这一标准确定。负重超等长训练法是在适当负重的情况下(最大负荷的30%~45%),先下蹲后高速跳起,并蹬离地面。

结语

在当前运动员训练的过程中,各种负效应是不可避免的阻碍因素,但是,却是一个可以控制的过程,这就需要体育工作者和教研人员在对运动员制定各种训练目标和训练形式的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对运动训练进行严格的监测和控制过程,保证运动过程中各个运动的正常进行,提高运动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