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临床应用护理进展

/ 2

PICC临床应用护理进展

臧正明

臧正明(山东省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ICU山东莱阳265200)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04-0204-0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以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穿刺置入,导管末端到达上腔静脉的护理技术。该技术具有创伤小、维护方便、并发症少等优点,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安全、可长期使用的静脉通路。近年来护理工作者不断对其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穿刺部位选择

1.1PICC置管常规选择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在臂中点头静脉管腔直径是上臂中最细的一段(2.1±1.3)mm,位于皮下。贵要静脉直径(6.1±1.2)mm行于肱三头肌、肱肌、肱二头肌、固有筋膜所围成的肌间隔内。

1.2因穿刺部位血管条件所限,无法行肘部静脉穿刺的,或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可选择股静脉穿刺置管。

1.3颈外静脉置管颈外静脉管径粗,暴露明显,操作简便安全,具有留置时间长、静脉炎发生率低、穿刺成功率高及方便病人起床活动等优点。穿刺时应注意:(1)进针点应选择颈外静脉上段偏上,避免穿刺针和颈外静脉接触时在固有颈筋膜附近。(2)导管穿过深静脉时避免患者呼气过程,应在吸气时送管。

2穿刺时进针角度的护理研究

PICC穿刺时,如果以15-30°角进针,PICC穿刺针梗粗,针梗与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接触面积大,其进入皮下潜行入血管的阻力增加,针尖剖面宽而长,进针角度过大,会直接刺穿血管,导致针尖剖面穿透血管,到达血管外。小于5°角进针,针尖剖面潜行皮下组织一段距离后,沿静脉侧壁刺入血管,针尖剖面正好位于血管中。

3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3.1机械性静脉炎应尽量避免导管紧贴管壁及导管尖端损伤血管内膜,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操作前尽量选择贵要静脉作为首选静脉,同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送管宜缓慢轻柔以避免损伤血管内膜及静脉瓣。置管一周内热敷穿刺侧上臂、腋窝,20min/次,3-4次/天,24h后嘱患者做攥拳运动,以预防静脉炎发生。对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患者可给予50%硫酸镁浸湿纱布后敷于患处,纱布外盖塑料薄膜,再加热水袋,用以加温和防止水分蒸发,2次/天,0.5-1.0小时/次。

3.2穿刺点出血置管前应了解患者凝血状况,穿刺点应尽量避开肘窝,穿刺时先建立约0.5cm的皮下隧道,指导患者置管后24h内减少置管侧肢体活动,均能较好地预防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对于穿刺置管后出血的患者,可于置管成功后将一块明胶海绵对折后覆盖在以PICC穿刺点为中心的上方,再覆以3M透明敷贴按压穿刺点10min,可明显减少出血,具有很好的效果。

3.3导管相关性感染主要预防措施

3.3.1强调医护人员手卫生护理人员在执行PICC插管、静脉输液、更换敷料前后彻底清洁双手皮肤,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并应保持指甲短而整齐,防止指甲残留过多细菌。

3.3.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PICC穿刺前、中、后均应严格无菌操作。

3.3.3选择粗直、弹性好、充盈的静脉进行穿刺,尽量一次穿刺成功,首选贵要静脉,同时送管动作要轻柔,以减轻对血管内膜的机械性损伤;不要在同一根血管反复穿刺,避免引起血管损伤导致血栓性静脉炎。

3.3.4做好导管维护穿刺后24h换药一次,治疗间歇期每周更换一次透明贴膜。对于出汗较多,穿刺点有渗液、渗血的患者可使用无菌纱布覆盖。纱布应每天更换一次,如有潮湿或有明显污染时应随时更换。更换敷料时应从下往上撕去敷料,退出体外的导管不能再送入血管内,以免造成感染。

3.3.5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处理局部感染可提取局部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同时用红外线局部照射2-3次/天,每次20-30min,若处理后2-3天后症状不缓解或加重,应立即拔管。若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寒战,临床上又查不出其他原因,应考虑导管血行感染。这时应果断拔管,用无菌剪刀剪下导管前端1-2cm做细菌培养,同时从对侧肢体抽取静脉血8-10ml做细菌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有效抗生素。

3.4血栓形成,导管堵塞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以及高粘血症、高脂血症患者可视情况给予肝素盐水封管,老年人及高凝状态者,选用的肝素钠稀释液浓度要高。使用稀释的肝素钠溶液每次小于2000u/ml封管是安全的,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不同药物混合时产生微粒可导致导管堵塞,输注脂肪乳等药物时,易发生脂肪沉积,如未能及时冲洗易引起导管堵塞。此外,在不适当的给药和冲管过程中,会导致管腔内pH值的突然变化,容易产生药物沉淀。因此在使用脂肪乳剂过程中应4h冲管一次,以防堵管。

3.5脱管妥善固定导管,治疗间歇期患者嘱其每日三次观察导管情况,严防导管脱出。

为了确保患者在使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证导管的通畅,防止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应加强各部门护理人员的知识培训,在院内成立PICC技术指导小组,最大程度地延长导管留置时间,达到预期治疗目标。

参考文献

[1]姜树学.人体断面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