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及护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0
/ 1

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及护理干预

于玮

武警四川总队乐山医院四川乐山614000

摘要:目的讨论新生儿窒息的原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对某院90例窒息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窒息原因依次是:脐带因素,产程、胎位异常,胎儿窘迫,妊娠时限异常,胎膜早破等。结论做好孕期监护及围产期保健,对新生儿窒息及时采取处理措施,降低窒息发生率。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干预

新生儿窒息,为胎儿娩出后一分钟,既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为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出生后最常见的紧急情况,必须积极抢救和正确处理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预防远期后遗症。本文对90例新生儿窒息的原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某院儿科收治窒息新生儿90例;根据新生儿Apgar评分,

Apgar评分0-3分为新生儿重度窒息;4-7分为新生儿轻度窒息;≥8分为正常。

2、结果

90例窒息新生儿当中脐带因素31例,占34.4%,产程、胎位异常20例,占22.2%,胎儿窘迫16例,占17.8%,妊娠时限异常11例,占12.2%,胎膜早破5例,占5.6%,其他7例,占7.8%。

3、讨论

通过上述数据可见,新生儿窒息原因与脐带因素、胎位异常、胎儿窘迫、妊娠时限异常、胎膜早破等原因有着密切关系。

3.1脐带因素

脐带绕颈在产科门诊十分常见,发生原因与脐带过长、胎儿过小、羊水过多及胎动频繁有关,脐带绕颈过紧、过短或脱垂、受压均可影响胎儿血供,使胎儿在宫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缺血缺氧状态,导致围产儿窒息。

3.2产程、胎位异常

胎位异常会导致产程异常,孕妇过多的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食品,使胎儿体重增加,甚至巨大儿,造成头盆不称进而引起产程延长,胎儿缺氧[1]。头盆不称,骨盆倾斜度过大,产力异常均可引起产程异常。

3.3胎儿窘迫

由于孕妇患全身性疾病如严重贫血,妊高症、过期妊娠等,影响胎儿血氧供应,使胎儿宫内生长环境恶化、造成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另外,脐带异常、产程延长、胎儿受压时间过长,均可引起缺血缺氧,应采取紧急措施。

3.4妊娠时限异常

窒息发生率以孕周小于37周的早产儿最高,早产儿的各器官发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少,出生时肺不能很好的扩张,就会引起窒息[2]。大于42周的过期妊娠儿次之,过期妊娠如胎盘功能好,继续供给胎儿营养,胎儿不断生长,可致巨大儿,造成难产。

3.5胎膜早破

胎膜早破是一种妊娠晚期严重并发症,胎膜早破最大的威胁在于早产。导致胎膜早破的因素有很多,常见的因素有:胎膜发育不良、感染、子宫颈功能不全、宫腔内压力异常、创伤和机械性刺激等。

4、预防与处理措施

4.1脐带因素

定期数胎动,孕妇养成每天数胎动的习惯,能有效避免胎儿脐带绕颈,每天早、中、晚固定一个时间数3次胎动,每次数一个小时。做好胎心监测,适当运动,适当胎教,注意休息,这是预防宝宝脐带绕颈的有效方法。

4.2产程、胎位异常

产妇心理上的产力、阴道、胎儿、精神等因素决定着胎儿是否能够顺利娩出[3]。多鼓励安慰产妇,使其增加信心,主动配合医生,促进产程顺利进行。并协助产妇取半卧位或侧卧位,根据胎儿大小,胎膜是否破裂决定分娩方式。

4.3胎儿窘迫

a间断吸氧,通过吸氧可以提高母体血氧浓度以改善胎儿氧供,促使胎儿氧分压升高,给养原则是高流量、吸入充分。b改变体位,一般采取左侧卧位。c药物治疗。d纠正过强宫缩,对严重胎儿窘迫终止妊娠是最有效也是最后的处理方法。

4.4妊娠时限异常

早产儿发育不够成熟或免疫功能欠完善,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孕产妇在无特殊情况下,尽量妊娠到39-41周,过早终止妊娠易导致新生儿心脑肺等重要器官受到损伤,增加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4.5胎膜早破

妊娠后期禁止性生活,避免突然腹压增加导致胎膜早破。如发生早破,可抬高床尾,嘱孕妇取左侧卧位,绝对卧床,减少羊水流出防止脐带脱垂,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协助B超检查,密切观察胎心变化,一般破膜后于24小时内临产,不论孕龄大小,均不宜阻止产程进展。

5、小结

通过对新生儿窒息原因分析,造成新生儿窒息的症状因素主要有脐带因素、产程、胎位异常、胎儿窘迫、妊娠时限异常、胎膜早破、羊水量异常等。新生儿窒息的急救处理和护理,直接影响到患儿的生命,因此,做好产前检查,积极治疗产科合并症和并发症,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能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匡兰芳纪军黄文红.新生儿窒息602例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基层医学论坛.2013.12(17):4853-4855

[2]陈自励早产未成熟儿的远近期预后.[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1.7(1):16

[3]李红霞产妇头位难产在产程中实施护理干预影响分娩结局的效果分析.医疗装备2014.6: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