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治疗中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冲洗的治疗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观察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治疗中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冲洗的治疗效果

胡琴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目的:观察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治疗治疗中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冲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鼻内镜检查被诊断为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并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对患者进行标号分组,奇数编号的患者划入治疗组,偶数编号的患者划入对照组,每组各59例。治疗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桃金娘有胶囊联合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冲洗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桃金娘油胶囊联合生理盐水鼻腔冲洗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VAS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区上皮化时间、治疗不良反应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上皮化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复发与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也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冲洗用于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患者康复期短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不易复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冲洗

【中图分类号】R7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7-0097-02

近几年来,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对患者的健康与生活造成极大影响,真菌性鼻窦炎一般都是非侵袭型鼻窦炎,主要由于曲霉菌感染引起[1]。临床上治疗真菌性鼻窦炎主要采用鼻内镜手术的治疗方式,通过将患者鼻窦内的曲霉菌团进行清除,同时对鼻内其他构造进行纠正,保证气流畅通,以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上颌窦的特殊构造,可能在清除上颌窦侧壁与底部病变时存在不完全情况,导致患者病情反复,久治不愈[2]。本文旨在研究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治疗中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冲洗的治疗效果,故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组对比的方式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鼻内镜检查被诊断为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并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对患者进行标号分组,奇数编号的患者划入治疗组,偶数编号的患者划入对照组,每组各59例。治疗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为(34.78±5.33)岁,其中左上颌窦34例,右上颌窦2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24~66岁,平均年龄为(33.65±5.17)岁,其中左上颌窦32例,右上颌窦27例。以上患者资料均为随机选取,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差异的组间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高的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即在鼻内镜的指导下对患者鼻窦内的曲霉素菌团进行清除,具体如下:术前进行CT检查,确定患者的病灶部位,采取扩大上颌窦自然窦口的方式进行手术,对窦腔内的真菌团进行清除,之后利用生理盐水对窦腔进行冲洗。手术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辅助治疗,治疗组患者接受桃金娘油胶囊联合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冲洗治疗,具体用法用量为口服桃金娘油胶囊1粒/次,3次/d,并用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50ml冲洗鼻腔,2次/d;对照组患者接受桃金娘油胶囊联合生理盐水鼻腔冲洗治疗,具体用法用量为口服桃金娘油胶囊1粒/次,3次/d,并用生理盐水50ml冲洗鼻腔,2次/d。以上治疗持续3个月及以上,期间做好随访工作。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VAS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区上皮化时间、治疗不良反应及术后复发情况。

1.4判定标准

VAS评分中,对患者鼻塞、喷嚏、流涕及头痛等症状进行评分,总分为10分,分数<3分为显效,分数3-7分为有效,分数>7分为无效[3]。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VAS评分及上皮化情况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为(2.4±1.3)分,远低于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7.8±1.6)分;治疗组患者的上皮化时间为(10.2±1.3)周,远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上皮化时间(14.3±2.1)周,数据差异组间比较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及上皮化情况比较(x-±s)

2.3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8.31%,其中33例显效,25例有效,1例无效;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6.44%,其中23例显效,28例有效,8例无效,数据差异组间比较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鼻科疾病,近年来,该病症的发生率有所上升。该疾病是一种具有特异性的传染疾病,主要由于曲霉菌感染造成,患者在患病后会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及发热等,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极大困扰。临床上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主要采取在鼻内镜的指导下进行病灶清除的方式,通过扩张上颌窦自然窦口,将窦腔内的曲霉菌团进行清除,能够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在临床调查中发现,由于上颌窦的特殊构造,使得窦腔侧壁及底部可能存在治疗盲区,不能完全清除,给鼻窦炎复发提供了条件。本文研究中对两组分别进行术后鼻腔冲洗治疗,并给予患者桃金娘油胶囊辅助治疗,其中,氟康唑氯化钠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其中的能够抑制细胞色素的生长,使真菌内的14-a-甲基甾醇堆积,起到抗菌抑菌的作用,而桃金娘油胶囊是由植物桃金娘提取而成,能够帮助呼吸道的黏液纤毛清除系统的清除功能,使黏液稀化与碱化,能够帮助纤毛与黏液运动,起到抗菌杀菌的作用[3]。

在本文研究中,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上皮化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复发与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也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看出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冲洗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具有良好的疗效,患者恢复较快,且安全系数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健健.探讨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局部鼻腔冲洗在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治疗中的作用[C]//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数字中医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6.

[2]黄代松.鼻内窥镜手术结合术后鼻腔冲洗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64):87-87.

[3]尚卢新.鼻窦内窥镜手术结合鼻腔冲洗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分析[J].蛇志,2017,29(1):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