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生本理念激活欣赏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坚持生本理念激活欣赏教学

陈静

陈静(瑞安市玉海中学,浙江温州325200)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生本教育,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音乐鉴赏水平和能力,使学生热爱音乐,从而全面提升音乐素质。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关注学生欣赏水平,顺应学生欣赏心理;巧妙处理教材内容,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有效组织对比探究,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留白预设动态生成,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等方面探讨了深入推进生本化音乐欣赏活动,提高音乐教学实效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欣赏;生本教学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郭思乐教授提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理念的教育体系是开发学生潜能的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是强调由传统的“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的教育模式,将教与学融为一体,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适应现代化社会舆论评价和择才方式的要求。音乐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习者是整个课程设计和实施的核心,在淡化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的过程,更注重塑造学生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应该充分而深刻地体现“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念。

一、关注学生欣赏水平,顺应学生欣赏心理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预设时要做到心中有学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正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内容应以学生原有的音乐知识、生活经验为基础,要考虑到教案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若教师仅从教材和自身教学风格的角度考虑如何“教”,而不关注学生如何“学”,实施的欣赏教学也将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师不仅应该全面理解教材,更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对学生现有的音乐理论素养和音乐技能水平进行一定的了解和分析,在课堂中仔细观察学生的音乐表现,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整体发展水平,顺应学生的欣赏心理,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其对乐曲的反应进行多种估计,灵活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欣赏教学中来,进而产生对音乐体验的五彩纷呈,导向开放性、动态化的生成式教学。譬如,当教师宣布本节课要听赏的作品名称后,学生就会产生急于听赏的心理。此时教师就应顺水推舟,简明且生动形象地讲出听赏此曲学生应该知道的必备知识,如音乐产生的背景以及大致内容,然后就开始听赏作品,使其从中得到满意之感。在学生被音乐陶醉的同时,自然产生欲探究音乐感人原因的欲望,此时,教师就可以详细讲解曲作者、作品的内容、结构等内容。例如,在欣赏歌剧《洪湖赤卫队》中唱段《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紧密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和音乐风格,才能准确把握韩英在狱中内心世界,进而理解这一唱段所表现的情感。

二、巧妙处理教材内容,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现阶段,中学生因受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社会传播媒介和社会音乐环境等影响,普遍喜爱流行音乐而不喜欢课本教材中的音乐,对教材中的音乐缺乏热情。然而音乐教材是音乐课程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音乐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因此,教师应该在深刻把握教材内容和实质,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和性质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教学风格,进一步挖掘教材中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并对学生音乐能力发展有效的教学信息,适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以便于针对学生的音乐兴趣“因材施教”。例如九年级的《重整河山待后生》这一课,笔者将导入方式设计为课前先欣赏一组曲艺片段,请学生说说在这个片段中都有哪些熟悉的曲艺形式。只见学生仔细地看着屏幕,嘴里还不时地发出:这是相声,这是天津快板,这是……当画面定格在“京韵大鼓”时,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课的开始就留有悬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顺理成章的进入了新课教学。导入的成功让笔者信心大增,学生也都特别想知道着请学生聆听了韩红与“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演唱的《重整河山待后生》的两个不同版本,说说两位在演唱上的异同。既而话锋一转,北方的鼓词我们已经欣赏过了,那我们南方有鼓词吗?你听过我们自己家乡的鼓词吗?会唱吗?在学生的讨论声中,笔者准备好了“温州鼓词”表演。在笔者的示范下,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课堂也一改过去的沉闷气氛,变得活跃起来。

三、有效组织对比探究,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对比探究堪称是掌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一种好方法,有利于让学生更快、更牢固地记忆多种音乐要素和多部音乐作品。譬如在欣赏进行曲时,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了前进的力量,但是他们不能从音乐的角度进行思考。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探究,学生永远不会对节奏、节拍、力度、旋律进行有深刻的认识。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有趣的对比和深入的探究,会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音乐要素的重要性……改变速度、力度、节拍让学生进行行走体验来对比速度、力度对作品的影响,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发现当音乐的速度和力度发生改变时,作品的情绪就完全不同了。这样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使学生产生了探究音乐要素的兴趣,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在教学中对比探究多种音乐要素,尤其是节奏、音色、速度、力度等,或是对比探究音乐体裁、音乐风格、结构框架不同的音乐作品,均能够引起多数学生极大的聆听兴趣,在对比探究中加深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进而对音乐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有效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四、留白预设动态生成,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初中生的音乐思维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其抽象思维仍需要与感性、直观的具体形象相联系。而且,他们好玩、好动的天性,导致其注意力不能持久。因此音乐欣赏教学要求教师在以聆听音乐为教学主线的前提下,还应该针对学生的各种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弹性化的预设。诸如教案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均需要留出一定的空间,为学生对音乐的自由联想、想象、表现和创造提供广阔的天地,以激发各类学生倾听音乐的积极性,使其能够集中注意力,在“寓教于乐”式的教学氛围中实现对音乐感悟的精彩生成。在欣赏完歌曲《伏尔加纤夫》后,笔者参照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让学生在《伏尔加纤夫》的歌声中做纤夫拉纤的即兴表演,这种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结合学习,同学们参与强烈。其中一位男生就借了女同学的围巾当“纤绳”,富有创意和想象。随着音乐声,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还把细节之处相象得合情合理。如有的学生蹒跚着走,跌倒了,起来继续走;有的学生耷拉着脑袋,沉重而艰难地行走。笔者由衷地为学生有这么多深刻的理解而喝彩。学生在自编、自导、自演的实践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虽然学生们的作品量参差不齐,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自主地获得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生本教育”闪烁着民主的光辉,它和“导学式教学”一样,都强调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学习乐趣,都强调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但“生本教育”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思考。中学音乐欣赏教学全过程都应该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这样必定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感。作为一名专职的音乐教师,我将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真正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形成新型育人观念,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姚江萍.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施月华.不再站在音乐殿堂的大门前———音乐课应重视音乐欣赏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