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阅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1

创造性阅读

陈德虹

——让学生放飞个性的翅膀

陈德虹甘肃省榆中县夏官营教育办高家崖小学730100

摘要:创造性阅读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在阅读材料中质疑、解疑,通过多角度思考独特的感受语言,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其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的个性上。可采用一些具有突破性的教学策略实现创造性阅读,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异彩。

关键词:创造性阅读个性教学策略

进入现代社会,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为学生的创造想象和创造思维创造条件和时机,才能使语文教学超越知识和技巧,走向智慧和鲜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能力。”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度启发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在阅读材料中质疑、解疑,通过多角度思考,独特地感受语言,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小学生的创造性阅读主要指超越自身的体验。文本的意义也许是他人已知、已会的,但“我”还不知不会,通过阅读而达到也知也会,就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创造”。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把这种阅读教学新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呢?

一、启发质疑,教师创造性地引导

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1.预留质疑的时间。教师在出示课题时就课题提问,让学生谈谈看到课题后想了解什么,或在课文临结束时留出时间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允许学生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或保留自己的意见,给学生质疑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2.示范质疑。例如在《穷人》一课的教学中,如果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开始问学生:为什么说小屋温暖而舒适?学生一定会就小屋的布置和环境来回答,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课文即将结束时,即学生思维高潮点进行提问,答案就会覆盖整篇课文,不仅仅停留在家居布置上,更会从人的品质和感情方面考虑,并根据全文内容作出正确、合理的思考和判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二、展开想象,使学生创造性地思维

在阅读学习中,想象力欠缺的学生往往对文字的情景理解不具体、不深入,不易形成清晰、深刻的个性体验,而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效果明显。教师可在阅读教学中这样引导学生。

1.美化语言点。如我在《慈母情深》一文的教学中,启发学生回忆妈妈对我们的关爱时,为学生架设了这样的情感大桥:“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让我们闭上眼睛细细回想,妈妈教我们说的第一句话,给我们讲的第一个故事,教我们认的第一个字,扶我们走的第一步路……妈妈的爱是我们成长中无数个第一,让我们回想妈妈鼓励我们的每一个眼神,信任我们的每一个微笑,寒夜她并不宽大却足够温暖的怀抱,雨中用身体为我们撑起的一方晴空……妈妈的爱是点点滴滴,无言无语,却给我们无穷的勇气和力量!”这些富有感情的美的语言能积极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把他们带入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如身临其境,利于把头脑中积蓄的表象再现出来,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其语言就会是形象的、饱满的、具有创造性的。

2.找准“发散点”。如在教完《圆明园的毁灭》时提问:从圆明园的毁灭你想到了什么?在学生讨论、交流后,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想:从圆明园毁灭的原因想,从圆明园的奢华去想,从圆明园的毁灭的结果想。通过对学生这样的发散思维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会出人意料地深刻。

3.抓住关键点。抓住教材中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炼的关键词句,是设计富有想象力的问题的关键。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创造性地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学生个性特点,巧妙地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再现情境。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可用假想旅游的方式,使用多媒体将学生带入风景如画的草原,还可以让学生当小导游等方式朗读课文,渲染气氛,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好情绪铺垫。

2.拓展情境。在教学《人类的“老师”》时,可以这样拓展: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相关的文字和图片,在班上召开交流会。让学生展开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3.表演情境。小学生的特点是模仿力强,更善于在表演中加入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创造这样的表演情境,为学生提供表演自己的机会,就会积极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活跃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语言。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创造性阅读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的个性上,因此,教师不要受教科书的影响和束缚,不论对教材还是教学活动都要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处理,使教学个性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丁伯荣《走进新课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2]吴晓峰《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