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特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浅谈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特性

才让吉

才让吉(青海省达日县民族中学,青海达日814200)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00-01

摘要: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令人心旷神怡;又如欣赏一首名曲,虽已曲终却余音在耳。写在学生脸上的充实和满足的神情,充分显现了教师语言的魅力,教师语言的情感性、感染性、形象性、启发性、科学性凸显了教师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语文教师;语言艺术;艺术特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熟练的业务技能,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具艺术性。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的区别在于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两种特性得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因此,探讨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魅力尤为重要。

一、教师语言富有情感性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披文以入情”,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去拔动学生的心弦,打动学生的心灵。悲的地方,讲得学生落泪,乐的地方,讲得学生忍俊不禁,美的地方,讲得学生心向往之,丑的地方讲得学生憎恶讨厌。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就是要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艺术去感染学生,使中学语文教学过程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交流过程。如果语文教师使用的语言缺乏艺术感染力,甚至是苍白无力的,那么,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就会大打折扣。学生心灵上的情感之火,需要语文教师去点燃。靠什么去点燃呢?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靠语文教师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去点燃。无数事实证明:那些具有高超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水平的中学语文教师,他们在课堂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如同高明的导演,用自己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在情趣盎然的课堂氛围中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于漪说:“语文教师在这片沃土上耕耘,更是情上加情。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数千年深厚文化的载体。教学生读名篇佳作,感受作者热爱山川的深情,报效祖国的壮志,艰苦创业的气概,是精神上的幸福,是文明的享受。”在教学生读名篇佳作的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师只有通过自己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去指导学生学习一篇篇课文,才能使学生读名篇佳作的过程真正成为感受、幸福、享受的过程。

二、教师语言具有感染性

语文课要想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除了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外,授课语言的感染力是关键。

教师的语言必须激情四射。声音平板、基本上用一个音调上到底的课,一定会使学生觉得寡淡如水,甚至会昏昏欲睡,更不用说提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而同样的内容,如果采用不同的语调,使之激情四射,则教与学的效果明显不同。比如,引导学生学习《童趣》,我模仿孩子的语气、神态,或“怡然称快”、或“怡然自得”,教师讲的抑扬顿挫,学生学得摇头晃脑,师生乐在其中。实践证明,富有激情的语言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在人的脑皮层上留下较深的印痕,记忆也就能巩固而持久。更重要的是,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平时的交际中也能“注意表情和语气”,“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语文教师应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从而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教师在课堂上能结合课文内容旁征博引,吟诗诵词,讲述典故。这样既拓展了学习内容,又能够启迪学生思路,增强课文学习的知识性和文学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师语言具有形象性

教学语言的丰富性还要求语言的形象生动有趣。“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拉布说得更形象:“幽默是生活波涛中的救生圈。”“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教师上课时语言表达要新颖活泼,将抽象化为具体,深奥化为浅显,枯燥变成风趣,学生才会“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鲁迅先生在阐述“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时,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林妹妹”,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形象的事例,生动有趣,听者了然。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入里,由已知到未知探索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汉语有极其丰富的词汇,尤其是丰富多彩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大都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只要很好地汲取自己民族语言的精华,必能丰富课堂教学语言。当然有趣的教学语言,绝不只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它在给学生以愉快欢悦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四、教师语言具有启发性

语文教学活动要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体味语文丰富的内涵,凭借语言文字去反映客观事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和对社会的认识。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具有启发性。启发性的语言能引导学生去动脑探索,能诱发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达到非学不可的境地。在课堂教学中,好的导入会使学生迅速理解老师意图,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师生双方都很愉快。记得听过一位小学教师教柳宗元的《江雪》一课,当疏通文意后,有一个学生向老师提出了一个让人费解的问题:“老师,这么冷的天,这位老翁为什么还在钓鱼呢?”这位教师并不急着给学生答案,而是让其他学生帮着回答,有的学生说是老翁家穷,出来钓鱼改善生活,有的认为老翁与家人吵架出来钓鱼散心等,学生们各抒已见,答案五花八门,这时这位教师反问学生一句:“老翁真的在钓鱼吗?”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们终于理解老翁钓鱼的用意并不在于鱼,而是以此表达自身对政治仕途的感怀,此举是中国文人官文化的一种体现。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教师善用启发性的语言艺术对启迪学生思维,更好地把握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教师语言具有科学性

首先表现在要“言之有物”。“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知识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

其次表现在要“言之有序,条理清楚”。“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进行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知识要依靠语言来表达,但语言本身并不等于知识,语文教师必须借助科学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科学语言的表现是周到严密、含义准确、措词精当、不生歧义。这样才能揭发客观事物的本质,给人以清晰明彻的认识。如果用语含混、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其结果只能使学生信疑不定,甚至引起判断和思维上的失误,把错误的东西当作真理,一句话,教师的语言应是书面语的加工、口头语的提炼,应当成为学生学习非随意性的语言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