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非空画中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2

“空”非空画中画

赵钢

中国画在五千年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中国画的传统与中国文化的传统在内在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它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的技法和理念,发展至今仍然被大众所喜爱。看到中国画的人都会被中国画中的水墨相生、黑白对比、虚实相映的意境和情趣所感染,这种虚实相继的方式,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审美观念。

空白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的必然结果。老庄思想在中华文明中一直有庞大的群众基础,“知其白守其黑”的辩证观点也是由老子最先提出,他虽然是在哲学领域提出的问题,但却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老庄从“道”出发,以虚无为贵,无为本,有乃无之用,以无为完美,如“大音无声”、“大象无形”和“至乐无乐”。道,由于没有形象,所以只能通过无形象的地方去玄想和体会。任何一幅画中,有实处亦有虚处,虚实相辅相成,互为生发,互为对比而存在。实是虚的基础和依存,虚是实的延伸和扩散,虚处取决于实处。虚,可以是笔的飘逸,用墨的淡雅,更多的是没有笔墨处的空白,空白在画面中是最彻底的虚,在画面上无笔墨处的空白与白纸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这里的空白是画面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画家根据一定的世界观,一定的社会理想、审美理想选择对象内容,在黑与白中表现思想内容,总之即是艺术美的内容美,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现其美的完整性。没有一定的形式,内容就没有躯壳,而没有艺术形式的艺术内容,就无法构成艺术作品,艺术美也就无从说起。当时的社会环境造就了这样的一种思想,也影响了画家和观众的审美观。

中国画空白,也叫“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在中国绘画史上,不乏利用“空白”表现“像外之像”,“景外之景”,营造深远意境留下传世佳作。尤其是宋元以来的文人画,不拘形似,画家所描绘的自然生命常呈现出一片虚白至上。宋代的山水画家—马远、夏圭的作品,大胆的剪裁画面,突破全景程式构图而画边角之景,或山之一角,或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留下大幅的空白以突出主体景观,表现空蒙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被后世称为“马一角”、“夏半边”。正如古人论画“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观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目而一人独坐”,予人以玩味不尽意趣。马远的水墨册页《寒江独钓》便是典型范例之一。茫茫寒江,一叶独钓,除此之外空无一物,画面虽然大部分是空白,但那种江天辽阔,寒意萧瑟的气氛自然而生,一山一水与洁白的素纸相互映衬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不言的空白中产生。造就了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境界。清代画论家华琳在《南宗抉秘》中说:“白即是纸素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雾空明处,水足之杳冥处,树头之虚灵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夫此本笔墨所不及,能令画中之白,并非纸素之白,乃为有情,否则画无生趣矣。”近代宋白华也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中国画的空白在画的整个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它是万象的源泉,万动的根本。空白虽然是一个没有物象存在的空间,但作为视觉度量空间也有大小的标准,这使空白之空间似乎有了一种无限容量的意义。由于它具有无可限量的伸缩能力,似乎包含着一切可能存在的信息,又是抽象得不能再抽象的无限的“有”,并使人在潜意识中无法摆脱对其存在的感觉,这就是中国画中空白手法难以言传的高妙。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其形象去把握它。中国画的空白非常类似"道"的性,可以烘托主题,构成意境,引人无限的遐想。

中国画利用空白实现画面美,往往也是由于中国画的特殊绘画工具和材料造成的。传统的中国画表现技法,主要以墨为主,而画家对墨色浓淡层次的把握,主要是以宣纸的白色为参照标准。在中国画家看来,黑主要是指画家用来表现物象形体的用笔痕迹,而白指画面中除物象形体以外所留下的空白。在画家的眼里空白已不再是单纯的白纸了,它已经与所描绘的物象形成了有机的统一。作为绘画材料的“墨”所产生的黑色与宣纸的白色之间本身就形成了强烈的比对关系,经过画家皴、擦、点、染等各种手法的运用,画面则呈现出更为丰富的黑与白、虚与实的对比关系,而空白成了画面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使画面产生了质的飞跃,赋予画面以勃勃的生机。空白可以是画面构图的需要、章法的需要,甚至是表现手法的需要。以山水画为例,空白可以做云、做山、做石、做水、做天、做地等,这种空白在常人看来“无象无形”,在画家的妙笔下,它却成了可以看得见、听得着,能感受到的真山活水,让人不禁产生无限的联想,增添了画外之音,使画面的意境更加深远。

黑与白的构成,是艺术家个人生活的感受、文化素养和审美理想所制约的创作情态的体现。能够体会传统审美情趣的画家,也必然关注节奏、韵律之美,或优美、委婉,或舒展、张扬,体现出理想的节奏审美变化。从当代中国画的留白上看,也具有更多的艺术性与社会性。黑与白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寄托,传统的理念与现代的思想相结合,艺术的社会功能愈发增强,不仅在多层次上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极大地丰富和创造了人类的视觉形象语言和节奏变化形态,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观察世界的审美方式。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上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1

[2]傅抱石.傅抱石美术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9

[3](清)华琳.南宗抉秘[M].天津:退耕堂出版社,1924

[4]宋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李合民.浅探中国画的空白美[J].甘肃高师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