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输液安全性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静脉留置针输液安全性的分析

曾臻1曾靓2

曾臻1曾靓2(1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1130;2郫县妇幼保健院四川郫县61173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1-0213-01

【摘要】目的熟练掌握浅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技术,减少穿刺次数,减低对盖冒的切割,提高浅静脉留置针在患者中的安全性。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月通过我科10000例次住院手术患者应用浅静脉留置针,对其进行安全性总结分析。结果应用浅静脉留置针10000例次,平均穿刺成功率为98.5%。结论在行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期间,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合理选择留置针,正确选择穿刺肢体和血管,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尽量减少对盖冒的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的并发症和痛苦,提高手术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浅静脉留置静脉帽进针角度静脉留置导管

浅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作为护理技术已广泛于临床。根据本人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现对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1年1月住院住院病例10000例次,均采用浅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

1.2材料采用德国贝朗医疗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留置针有针翼便于置针时把持管针,在固定时也提供较好的稳定平面。用3M公司生产的6cm×7cm透明敷贴固定针翼。

1.3方法(1)留置针用3M公司生产的6cm×7cm20支,分成4组,每组5支,分别在盖帽穿刺5次、8次、10次、15次,每次穿刺后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针尖的斜面是否有穿刺物,再用生理盐水1ml冲洗于试管内,离心取沉淀物在显微镜下是否有穿刺物。分别在皮肤、盖帽穿刺处第2、3、4、5天作细菌培养。(2)选择好静脉,常用的浅静脉有颈外静脉、前臂及手背静脉、足背静脉。患儿可选择头部耳后静脉、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及其额角分支等较丰且直的血管。

2结果

应用浅静脉留置针10000例次,平均穿刺成功率为98.5%。1000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出现穿刺口轻红肿250例,堵管127例,局部渗漏238例,无发生静脉炎和栓塞,留置时间120h。

3讨论

3.1浅静脉留置针能满足不同年龄及不同病种患者的输液,留置针最大输液量可达196ml/min,能满足危重患者抢救、围手术期输液的要求。四肢浅静脉血管易暴露,穿刺成功率高,操作简单。

3.2正确选择穿刺肢体和穿刺血管根据患者的病情、血管条件等综合因素分析,选择不易受压、便于观察的肢体穿刺,保证液体通畅。不应在下侧受压肢体穿刺,以免引起液体通路受阻。另外,穿刺肢体和血管的选择还应结合血管条件、不同年龄血管的特点等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作出最佳选择。选择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无表皮缺损部位的浅静脉,避免在关节处进行穿刺。总的原则是方便医生用药,保证治疗中的输液、输血通畅。

3.3胸腹壁静脉是末梢小静脉,血流慢,压力低,活动度小,静脉留置针不易脱落或堵管,对病人生命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亦可减少药物外渗及静脉炎的发生。使用过程中常见的穿刺失败原因有:穿刺时见到回血急于送针,送针前未退出针芯,导致血管被刺破;针芯回退太多,使软管腔内失去支撑,造成针体折曲难以送入。

3.4调节液体滴速留置针具有管壁薄、管腔大的特点,因而滴速较快。要加强巡视,根据患者年龄、病情、需要调节液体输入速度,防止液体输入过多,特别是小儿、老年人,由于心肺功能差,要防止增加心脏负担或肺水肿。

3.5防脱出首先要将目的、意义告诉病人取得信任积极配合。患者的皮肤弹性因人而异,皮肤弹性差而松弛,须用3M小贴膜将穿刺部位及针梗2.3处全部盖住,再各一条长胶布将延长管及肝素帽固定在穿刺口以上,3M小贴膜外的皮肤上;肢体活动度不能太大保护好安全性高。

在留置针使用期间应对病人加强健康教育,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减轻不良反应,在输液期间可将远端肢体抬高以促进静脉回流,输液过程中,用热敷穿刺点上方,15~20min次,q2h。留置针留置期间禁止沐浴,防止穿刺点感染、蔓延。若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热、痛,则提示有静脉炎发生,应立即拔出留置针,局部用50%硫酸镇或映喃西林液冷敷,严重者须行物理治疗,静脉输入抗生素预防感染。

几年来,我们对浅静脉留置针在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技术日益完善。实践证明,了解及正确使用静脉留置针,可以减轻患者痛苦,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提高置管成功率,护士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护理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防止反复穿刺造成血管内皮的机械损伤及增加患者的痛苦,在进行静脉穿刺前,应对患者输液的情况进行评估,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和穿刺部位,加强输液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燕.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06,10(9):833.

[2]孙艳平,杨桂涛,常雁军.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7):40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