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心综合征病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1

脑心综合征病例分析

王安亮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人民医院117200

摘要:目的:对脑心综合征的临床诊治经验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20例脑心综合征患者,一周内均给予反复复查动态监测,CK-MB、In-T及12导ECG其变化,并根据其指标变化差异,对不同类型、部位脑卒中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全部患者中,左右丘脑基底节病变者为10例,脑干病变者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5例,左右大脑皮质病变者2例。结论:脑心综合征本身的死亡率较小,故治疗上应以原发病的治疗为首要,兼顾心肌损害的处置,当两者有矛盾时,优先对原发病进行处置,实行全面统一的原则,方能事半功倍,从根本上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脑心综合症;分析;脑出血;脑梗死

【引言】临床观察发现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常出现心电图改变及心悸、胸闷等不适,这种病变累计下丘脑、脑干以及边缘系统所引起的类似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称为脑心综合征。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的诊治经验对20例脑心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做出的简要论述,愿与读者共同探讨:

1、基本资料

本组共20例脑心综合征患者,全部患者均为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最大的患者为79岁,年龄最小的患者为32岁,病程最长的为4d,病程最短的仅有半小时,全部患者中,有6例脑梗死患者,9例脑出血,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询问患者及其家属得知,患者无心脏病史和心律失常及心电改变情况。

2、方法

患者入院后即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对于严重病例进行心电监护,20例脑心综合征患者,一周内均给予反复复查动态监测,CK-MB、In-T及12导ECG其变化,并根据其指标变化差异,对不同类型、部位脑卒中患者进行比较。

3、结果

全部患者中,左右丘脑基底节病变者为10例,脑干病变者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5例,左右大脑皮质病变者2例;6例脑梗死病人中,心电ST-T缺血型改变者4例,心律失常者为3例,心肌酶CK-MB及In-T异常升高者为2例。9例脑出血者中存在ST-T改变有6例,4例存在心律失常,而心肌酶CK-MB异常升高4例,In-T异常升高3例,其心律失常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过缓,阵发性房颤,窦房、房室传导阻滞,室早,甚至出现阵发性室速。全部患者中,3例死于脑疝,2例死于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均未直接因心脏疾病死亡,余存活者随访六周后复查心电改变及心律失常均消失。

4、讨论

脑心综合症常有两种出现形式,一种是脑—心卒中,即以急性脑血管病起病,而后发生心血管系统疾病。另一种是脑、心卒中,即同时或接近同时发生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病。由于脑部疾病表现突出,心脏方面症状常难以发现。另外有些病人虽有轻微胸闷不适、心悸等症状,但临床检查多无特殊表现,也经常不被患者注意。所以,很容易被忽视,发生漏诊。所以需要主治医师高度重视,谨防误诊漏诊。通常临床上对于脑心综合症的一般治疗,首先,是病因治疗,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心脏活动的异常和心电图改变可随着原发病的好转而逐渐恢复正常。其次,要保护心脏功能,营养心肌、改善心肌代谢等。第三,防止医源性损伤,甘露醇的使用应提起注意,对于心脏功能不佳的患者建议使用白蛋白以及速尿脱水治疗为宜[1]。脑心综合征患者的ECG改变可早在发病后的几小时,迟到发病后的3周左右,大部分人认为这些改变会持续数天,通常会在2周内消失,当然也有部分人会持不同意见;ECG的改变常与以下因素有关,其一,与意识障碍程度呈正相关;其二,脑卒中部位,目前多数作者支持以脑干为中心呈“同心圆”的排布方式,越接近中心几率越大,表现越明显;其三,与病情为重程度呈正相关;其四,脑卒中性质,出血性脑血管病高于缺血型脑血管病多数人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异常率最高[2];恰恰此说法也在本组病例中可呈现,从以上资料中,我们不难看出,脑出血患者的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高于脑梗死患者,而脑出血患者中又以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最高,近中线部位病变“脑心综合征”发生率高于脑叶及其它部位。可能与脑出血常有颅内压增高,颞叶沟回或延髓血管中枢受压,从而影响心脏调节;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性脑脊液及炎症介质刺激脑边缘叶。通过神经纤维联系刺激下丘脑—延髓心血管中枢,影响心脏调节。而丘脑及左右基底节+脑干部位又是心血管高级中枢的所在。而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水肿常较局限对植物神经中枢的刺激较脑出血患者要小,一般来说,脑心综合征本身的死亡率较小,所以,治疗上应以原发病的治疗为首要,加之对心肌损害的处置,当两者有矛盾时,优先对原发病进行处置,实行全面统一的原则,方能事半功倍,从根本上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王文京,刘玉娜,脑心综合症的常见临床症状,中国医药指南,2014(12)

[2]李云杰,脑心综合症的诊疗措施,保健文汇,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