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际主义对我国的当下建筑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浅谈国际主义对我国的当下建筑的启示

王旭张坤

(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530000)

日新月异,推陈出新。在全球一体化的现今社会,当下的设计风格多样,各树一帜。但在建筑领域中,有一种风格它以理性功能自称,并席卷了全球建筑设计领域,广泛流传——国际主义风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战区重建成为了首要问题,这时急需一种既可以使难民脱离流离失所的苦海的庇护所又容易大批量的建造,因此,大批量、重功能和科学理性设计建筑诞生。但这种风格的出现并非偶然,他离不开新技术的出现,且需要大批量的人才支撑。这种风格虽然短时可以解决住所问题,但它的局限性在于钢筋混凝土搭建外表冷漠,过于理性也着实让人爱恨交加。对于我国当下建筑的国际主义探索,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主义的一些经验来走,以下从三个方面分析国际主义对我国当下建筑的启示。

新形式新材料的探索

国际主义之所以能够如此被大众所接受,究其原因是战争所带来的影响,大规模战争使得科学技术不得不向前走,集中出现两个方面,一是新形式,由于战后继续扩建,且建筑要建立在大批量的基础上,不再注重建筑表面附加装饰。彼得·贝伦斯,现代主义设计先驱,设计注重简练,纯净。他培养了大批优秀设计师,如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米斯等。他前期受新艺术影响,注重图式化装饰,后期又受麦金托什影响,注重功能,科学理性设计。他所设计的AEG透平厂房洁简,外部形式表达功能。这种形式可以更好地将建筑的主要功能进行表达,是现代主义建筑早期形式,现代主义建筑实用典范,也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所现代主义建筑。新技术的优点在于设计出的产品不仅前卫实用,可以大批量生产和快速生产,对战后重建至关重要。二是新材料做设计。当然,伴随着新技术的大批优秀设计师。阿尔瓦·阿尔图,芬兰优秀设计师,他强调实用功能,并关注民主化。它的设计探索人文色彩,重视人的心理需求。大量优秀设计也出自他的手下,奠定现代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他的新建筑六原则中主张新材料和新型结构力学的使用,才是符合现代建筑的要求。国际主义对新形式新材料的探索追求到极致,大面积玻璃幕墙,钢筋混凝土搭建出国际主义风格。但是他的局限就在于大批量生产下的千篇一律,再前卫新奇的的设计,铺天盖地的袭来,瞬间充满整个市场,失去个性表达,忽视内心需求。

人才的培养

国际主义产生的年代并不是一个和平的年代,战火频发,大规模战争使得科学技术快速上升,在以欧洲的德国现代主义带头流向东欧,再到美国达到高峰,大大小小的设计团体纷纷建立起来了,此时的包豪斯就起到带头作用和巨大贡献,他不仅奠定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还开创面向现代工业设计方法,填补了技艺、手工艺和工业之间的鸿沟。国际主义的形成离不开这一群设计师的理论支撑,现代主义设计五元老: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米斯、莱特和阿尔图。这五个现代主义巨匠对国际主义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1919年包豪斯成立,由格罗皮乌斯带头并担任第一校长,提出功能第一,形式第二原则,设计法古斯鞋楦厂厂房。包豪斯的建立是设计学院的鼻祖,培养了大批优秀设计师。同样担任过包豪斯校长的米斯,现代主义先驱,他提出”少即是多”(lessismore),这条原则不仅启示了国际主义,还被国际主义视为现代设计“圣经”,将少即是多发挥到极致。1933年包豪斯解体,莫霍里·纳吉在美国建立芝加哥设计学院,对包豪斯思想的继承,还有优秀毕业生马克思·比尔建立乌尔姆设计学院,这所学院被称为“战后包豪斯”,对包豪斯的最完美延续,它的设计思想是将教育教学建立在科学原则之上,开设人文科学学科,坚持科学技术培养人才。现代主义设计的这些人才对国际主义推动起到巨大作用。

走中国特色道路

国际主义局限在于千篇一律,使得人们不得不感到厌烦,那么国际主义就真的群途末路了吗?那么改变又该如何改变?首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国际主义要保存其优点,功能理性是其优势,在保留优势前提下,因地制宜,将当地文化与国际主义相结合,走出中国特色道路,设计出既具有实用主义的特点又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例如出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之手的北京香山饭店,就是将简洁朴素的外形与中国民族传统相结合,营造出现代中国风,既美观又有实用功能特点,既有实用功能有满足人们心理。还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鸟巢,这所当代经典建筑采用钢筋预制化装配件组合而成,但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冰裂纹与生态环境中的鸟巢结合,这种结合就显得极具特色,风格独树一帜,既现代主义设计感又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国际主义要走风格本土化的方向和在我国走特色道路也是必然之路。

当代建筑可以说是风格多样,在这个文化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芸芸众生在一天的劳作中失去自我,渴望心灵慰藉,所以当下建筑必须要在各种风格上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心理需求,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建筑在新形式新材料、培养人才和走出特色道路,这几个方面来深入探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国际主义更好地走本土化、人性化道路。未来建筑必须要吸取国际主义设计优点并加以创新,这才是未来设计发展之路。

作者简介:王旭(1998.09-),男,甘肃省临夏市人,学历:本科,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