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存在问题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岩土工程勘察存在问题探讨

谭兴海

吉林省中盛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长春市130000

摘要:岩土工程勘察是工程建设的先导,其位和重要性已日益为人重视。但是勘察技术进步有停滞不前趋势,许多与工程密切相关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本文主要阐述岩土工程勘察中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

一、现场勘探资料收集方面存在的问题

1.1勘探深度及勘探间距

基础形式及结构形式不同,勘探深度不同。如:一般5~6层砖混结构住宅,勘探孔深15m基本可满足要求,而5层框架结构商场由于柱网的柱荷载大,基础面积大甚至可能采用桩基,则勘探孔深度15m一般不够。

1.2原位测试试验

原位测试应严格按规范进行,在施工中常会出现一些所谓“捷径”:静力触探按规定应定深调零以减少零漂,有时图省事不按要求调零,造成数据采集不准,尤其在气温与地温相差较大的冬天、夏天触探指标相差更大。

1.3地下水位观测

实际地下水位量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应同时观测地下水位,量测时间须在最后一个钻孔施工24h后;第二,地下水位观测应考虑周围地下水开采情况的影响,若量测时间正好处于附近抽水井抽水下降漏斗时,所量测到的地下水位肯定偏深;第三,水位量测应与钻孔座标、标高回测相结合。

二、土工试验方面存在的问题

2.1粉土的划分按规范

按规范:粉土是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的土。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颗分试验较复杂,仍存在仅按塑性指数≤10来划定粉土的不全面、不准确的做法,我们知道粉砂有时也可测定一定的塑性指数,若仅按塑性指数划分粉土必然会造成一些误判;另外,按GB50021-2001规范规定粉土承载力特征值深宽修正及按GB5007-2002规范进行液化判别均须根据其粘粒含量数值来进行计算。有些地方由于地震烈度小于或等于6度(对一般建筑不需进行液化判别)且粉土非基础持力层不必进行承载力特征值深宽修正,仍有只以塑性指数判定粉土的情况。

2.2膨胀土的固结试验

在固结试验过程中,膨胀土在小于膨胀力的分级荷载作用下的百分表读数均为负值(即膨胀上升),而当分级荷载大于膨胀力时百分表读数为正值,尤其膨胀土的膨胀力稍大于100kPa的情况下,在100kPa时百分表读数为负值,而在200kPa时百分表读数为正值,在利用公式ei=e0(1+e0)△h/h0计算孔隙比时100kPa作用下的百分表读数究竟取负值或是零,试样初始高度取20mm或是(20mm+100kPa压力作用下试样的膨胀量)进一步使计算100~200kPa压力下的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存在困难,规范中对这种情况没有说明。

三、岩土工程分析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

3.1地基均匀性评价

对高层建筑地基均匀性评价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规定进行,但对一般建筑GB50021-2001规范虽要求进行地基均匀性评价,但没有给出相应评价方法。一些单位参考了高层建筑地基均匀性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目前认为这种评价方法不太合理。

3.2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

我国幅员广大,土质条件各异,用几张表格很难概括全国的规律,用查表法按GBJ7-89规范确定地基承载力值在大多数地区可能基本适合或偏保守,但也不排除个别地区可能不安全,另外随着设计水平的提高和对工程质量要求的趋于严格,变形控制已是地基设计的重要原则,故GB5007-2002取消了GBJ7-89规范中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与地基承载力的关系表;新规范规定:勘察单位应根据试验和地区经验确定地基承载力设计参数。

3.3基础方案的选择

(1)基础方案的选择应依据场地地层情况及区域经验综合进行,忽视任何一方面均可能造成错误。

(2)基础方案的选择不应与不正当利益挂钩。按有关规定:若设计单位按勘探单位提供的基础方案形式进行设计,责任由勘探及设计双方共同承担;若设计单位自己设计,责任由设计单位自己承担。勘探单位一方面不能受甲方影响或认为设计单位提供的地基基础方案一定行而更改勘探报告的基础方案建议;另一方面勘察单位也不能以自身单位利益的驱动而片面提供本单位具有的桩机类型的地基基础方案建议。

3.4地震效应问题

对丙类建筑可依据地层fak值估算场地地层剪切波速,但对重要的建筑必须进行波速测试,确定场地覆盖层厚度的钻孔应达到覆盖层一定深度,这直接影响场地类别判定及建筑工程的抗震造价,有的单位往往一句话根据区域经验覆盖层厚度在多少米。这种情况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勘察技术人员没有理解规范,对地震效应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竞争及经济等因素而放弃了这一工作。还有一点是地基处理后其剪切波速值也发生了变化,场地地基土类型及场地类别也有可能因此发生变化,这在岩土工程评价及地基设计时有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四、针对岩土工程勘察进行优化的有效对策

4.1有机的结合勘察和设计

我国岩土勘察企业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的相互脱节。要想保证岩土工程勘察一体化的实现,就应该将计算机技术充分的运用在设计和勘察中,这样就能够防止出现信息抄录错误现象以及人力资源的耗费,同时,还能够使勘察的效率得以提升,并且使文件资料的整洁与一致性得到保证。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岩土工程勘察一体化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勘测人员将先进的地质统计技术、岩土工程建模技术、空间数据管理技术以及地理信息技术掌握住,最终实现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的数字化。

4.2加强岩土工程监测

岩土工程监测贯穿于工程施工和使用的每个环节,属全过程服务的范畴。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不可能全面揭露和掌握地下地质情况,由于地层本身的不均匀性、基地的起伏、地下水位随季节性变化、场地周边环境的变化,报告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不可预见现象。

4.3保证勘察手段和方法的科学合理性

岩土勘察就有很多样的方法,勘察企业必须要以勘察的实际情况为根据,将最合理的方法选择出来。一些施工企业为了使施工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大多采用了精探孔的方式进行勘察,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对岩土的分层进行准确的分析,同时,能够客观的分析基础的强度性,但是很难将底层的情况反映出来,所以,在具体的勘察工作中必须要选择合理的探测手段。

4.4对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

勘察企业必须要对勘查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使电子化能够在各项工作当中得以实现,保证勘察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可以系统化的管理勘查工作,并且可以更加科学的分析和整理勘察信息内容,对岩土问题的发生和演变过程进行模拟,从而能够使勘查部门将最合理的处理方案制定出来[3]。

结语

在岩土工程勘察中,任何的技术都有其局限性和适用性,要有效地解决某些复杂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必须采用多种勘察手段联合使用,互相补充、互相验证。此外,地质勘察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是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的基础,学会充分利用地质勘察成果对建筑工程质量和进度控制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添华.浅谈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24):158

[2]孙政刚.张永波.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控制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3).

[3]张培成,王明格,陶志刚.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2(03):36

[4]冯志伟.探析提高工程建筑质量的管理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2):20

[5]周晓梅.浅谈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岩土工程界.2010(05):236